散伤丑害的成语故事
拼音sàn shāng chǒu hài
基本解释形容不和谐的声音。
出处《鬼谷子·中经》:“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
暂未找到成语散伤丑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散伤丑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哄而散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看的人见没得买了,一哄而散。” |
一片散沙 |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一讲:“但是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 |
一盘散沙 | 清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论》:“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 |
一轰而散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大家才嘻嘻哈哈一轰而散,跑出去了。” |
一閧而散 | |
七损八伤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后面伏兵齐起,这索超便有三头六臂,也须七损八伤。”又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
不以词害意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
不以辞害志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
不伤脾胃 | 茅盾《子夜》:“骂几句不伤脾胃。” |
不欢而散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众客咸不欢而散。” |
不知利害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齐物论》:“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
与死扶伤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属肠,与死扶伤。” |
与民除害 |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元恶大憝,心当枭夷。” |
丑事外扬 | |
丑人多作怪 | 茅盾《叩门》:“是你这工于吠影吠声的东西,丑人作怪似的惊醒了人,却只给人们一个空虚!” |
丑八怪 | 老舍《我这一辈子》:“一个漂亮小伙子所最怕的恐怕就是娶个丑八怪似的老婆吧。” |
丑声远播 | 《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
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 | 清·张岱《与祁世培》:“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缅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区别之也。” |
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只得脱袍解带,免冠徒跣,跪于门外。” |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十六回:“丑媳妇总得要见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罢。” |
丑态毕露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贾琏亦丑态毕露。 |
丑态百出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6回:“他们那有甚么心事!不过因明日就要放榜,得失心未免过重,以致弄的忽哭忽笑,丑态百出。” |
丑类恶物 | 《左传·文公十八年》:“丑类恶物,顽嚣不友。” |
丑话说在前头 |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3章:“丑话说在前头,这件事谁的嘴里缺把门的,说了出去,后果只能自负。” |
东零西散 | 明·袁宏道《致萧允升庶子》:“曾未几何,而东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继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会合,何可常也!” |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 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
两败俱伤 | 宋 汪应辰《文定集 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