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余音袅袅余音袅袅的故事

余音袅袅的成语故事


拼音yú yīn niǎo niǎo

基本解释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暂未找到成语余音袅袅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余音袅袅)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音信杳无明·吾邱瑞《运甓记·剪发延宾》:“盼前程音信杳无。”
心有余而力不足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余波未平
绰有余裕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郭澄清《大刀记》第十章:“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队长,你就决定吧。”
酒后茶余鲁迅《而已集 黄花节的杂感》:“从别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乡--的例子推想起来,当时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没有什么意见,若干人当作酒后茶余的谈助的罢。”
袅袅婷婷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笑貌声音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女辗转床席,绝而复苏者数次,迨至转危为安,笑貌声音,不殊常度,而言动举止,如出两人。”
一览无余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荡然无余南朝·梁·任昉《为梁武帝集坟籍令》:“近灾起柏梁,遂逐渠阁,青编素简,一同煨烬,湘囊綖柣,荡然无余。”
音容如在《何典》第八回:“真堪爱,如花似玉风流态。风流态,眠思梦想,音容如在。”
音声如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
茶余饭后元 关汉卿《斗鹌鹑 女校尉》套曲:“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绰绰有余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 防边上》:“崇山峻岭所在俱有,诚使其险要,多筑土垒,则进攻退守,绰绰有余。”
德音莫违《诗经·邶风·谷风》:“德音莫为,及尔同死。”
读书三余《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弦外之音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心有余悸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音容宛在唐 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搅肠,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异口同音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弦外遗音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
空谷足音庄周《庄子 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积善余庆《周易 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一锤定音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音。”
亡国之音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游刃有余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余业遗烈《战国策·刘向书录》:“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