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诈哑佯聋诈哑佯聋的故事

诈哑佯聋的成语故事


拼音zhà yǎ yáng lóng

基本解释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

出处《群音类选 官腔类 双忠记 睢阳陷守》:“身在伍伦中,怎做得诈哑佯聋,为官食禄,直须尽职输忠。”


暂未找到成语诈哑佯聋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诈哑佯聋)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震耳欲聋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聋者之歌《淮南子 原道》:“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着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
敲诈勒索曲波《林海雪原》:“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诈奸不及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回:“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个奸诈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又第五十二回:“那厮带将许多诈奸不及的三二十人,迳入家里,来宅子后看了,便要发遣我们出去,他要来住。”
振聋发聩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尔虞我诈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一章:“寡妇孤儿,恐怕受人欺侮,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兵以诈立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兵以诈立,以利功,以分合为变者也。”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2回:“又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这个笑话,细细想去,却很有意味。”
军不厌诈春秋·楚·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诈道也。”李筌注:“军不厌诈。”
舌敝耳聋《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哑口无言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装聋作哑元 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文姜深闺寂寞,怀念诸儿,病势愈加,却是胸中展转,难以出口。正是‘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哑哑学语《精卫石》第二回:“已生一子周岁,刚是哑哑学语。”
耳聋眼瞎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那个昏大官人就像耳聋眼瞎的一般。”
低声哑气《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陈颜低声哑气答道:‘本县知县相公,在此拜方义士。’”
哑巴亏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4回:“且说苗家父子丢了银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声张,竟吃了哑巴亏了。”
兵不厌诈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南史·庾仲文传》:“言‘仲文贵要异他尚书’,又云‘不痴不聋,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为异也。”
不痴不聋《宋书 庾炳之传》:“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尔诈我虞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妆聋做哑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一个悄悄冥冥,一个絮絮答答。却早禁住隋何,迸住陆贾,叉手躬身,妆聋做哑。”
醒聩震聋陶曾佐《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一跃而登此庄严美丽之舞台中,一奋萃此醒聩震聋之盘涡里。”
装聋做哑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卷:“方氏已许出了口,不好悔得,只得装聋做哑,听他娶了一个妾。”
哑然失笑汉 赵晔《吴赵春秋 赵王元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
掎挈伺诈《荀子·富国》:“有掎挈伺诈,权谋倾覆,以相颠倒,以靡敝之。”
咿咿哑哑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那梢公点头,只不应岸上的人,把船望上水咿咿哑哑的摇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