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睦邦交的成语故事
拼音dūn mù bāng jiāo
基本解释敦睦:亲厚和睦;邦:泛指国家。形容促使国家之间的关系亲厚和睦。
出处鲁迅《“立此存照”(七)》:“但就大体而言,是极有益于敦睦邦交的。”
暂未找到成语敦睦邦交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敦睦邦交)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人之交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那时我家先父就和娄氏弟兄是一人之交。” |
一言丧邦 | 《论语·子路》:“一言而丧邦,有诸?”《旧唐书·孙伏伽传》:“周,隋之季,忠臣结舌,一言丧邦,谅足深诫。” |
一言兴邦 | 《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唐·刘禹鍚《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古所谓一言兴邦者,信哉!” |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一言而兴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 |
一言定交 | 唐·权德舆《唐丞相太保致仕岐国公杜公墓志铭序》:“一言定交,死生以之,趋人之急,唯恐不及。” |
一言订交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5回:“不想到天缘凑巧,倒在此地相会,又得彼此情同针芥,一言订交,真是难得的一桩奇遇。” |
一面之交 | 汉 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
三阳交泰 | 《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
上下交困 | 《清史稿 食货志一》:“以中国所有财产抵借外债,积数十年不能清偿。摊派加捐,上下交困。” |
上交不谄 | 《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
上和下睦 |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常则是户静门清,上和下睦,立计成家,众口流传。” |
不可开交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吴赞善听到这里,便气的不可开交。” |
不得开交 | |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5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们派个人去是决计不要紧的。” |
乌集之交 | 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解》:“与人交,多诈伪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澔。” |
乳水交融 | 端木蕻良《曹雪芹》:“他对平郡王十分倍托,两人可说是乳水交融,合作无间。” |
云交雨合 | 唐·李益《古别离》诗:“江回汉转两不见,云交雨合知何年。” |
交口同声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声,誉称晋王仁孝聪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礼。” |
交口称誉 |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我出门下,交口荐誉之。” |
交口称赞 | 《元史 王利传》:“利自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
交口荐誉 | 唐·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
交口赞誉 | 唐 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们下,交口荐誉之。” |
交头互耳 | |
交头接耳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
交梨火枣 | 《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 |
交洽无嫌 | 唐·韩愈《顺宗实录》第一卷:“于父子之间慈孝,交洽无嫌。” |
交浅言深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
交淡若水 | 《庄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