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吏黠胥的成语故事
拼音wū lì xiá xū
基本解释黠胥:狡猾的小吏。指贪赃枉法的狡猾官吏。
出处宋·陆九渊《书与赵子直》:“比来道路田亩,皆鼓盛德,污吏黠胥,颇亦敛戢。”
暂未找到成语污吏黠胥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污吏黠胥)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同流合污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
藏垢纳污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
污七八糟 | 老舍《四世同堂》:“可是,整个的北平都在污七八糟中,她所知道的\'能人\'们,都闭着眼瞎混。” |
贪污腐化 | 《周恩来选集 上卷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一切高傲的出头的空谈的恶习,以至贪污腐化的生活,必须克服与排除。” |
出污泥而不染 | 宋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刻木为吏 | 东汉 班固《汉书 路温舒传》:“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
贪官污吏 | 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一应贪官污吏,准许先斩后闻。” |
污泥浊水 | 三国 魏 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
刀笔吏 | 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
纳垢藏污 | 《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
负重含污 | 清·曾国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铭》:“胸劈众流,曾不出口。负重含污,浩如山薮。险趋人先,利居众后。” |
秽言污语 | 唐·宋若华、宋若昭《女语论·和柔章》:“莫学愚妇,不问根源,秽言污语,触突尊贤。” |
脏污狼藉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长吏多阿富贵戚,脏污狼藉。” |
同尘合污 | 明·李贽《藏书·大臣传·狄仁杰》:“同尘合污,与世委蛇。” |
川泽纳污 | 《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
负重吞污 | 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仁人志士,椎心泣血,负重吞污,图其所志。” |
贪污受贿 | 邓小平《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 |
官虎吏狼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
门生故吏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 |
滥官污吏 | 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一月前上司行文书来,说俺郑州滥官污吏较多。” |
喷血自污 | 明·张居正《答操江胡玉吾》:“窥窃虚名,而不自知先陷于大群之罪,所谓喷血以自污,求名而不得,可恶也,亦可哀也。” |
含垢纳污 |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
削木为吏 |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
藏污纳垢 | 清 孙雨林《皖江血 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
赃污狼籍 | 元黄氏《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故事刘公神道碑》:“要束木之党八人为道州路总管,败政害民,赃污狼籍。” |
纳污藏疾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
纳污含垢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
秽语污言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4回:“指着唐僧,秃前秃后,秽语污言,不绝口的乱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