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
拼音zhěn gē dài dàn
基本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出处《晋书 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暂未找到成语枕戈待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枕戈待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虚位以待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宁可虚位以待人,不可以人而滥位。” |
金戈铁马 | 《新五代史 李袭吉传》:“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
止戈为武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旦夕之间 | 汉·无名氏《焦仲卿妻》:“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
严阵以待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 |
拭目以待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
同室操戈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玄传》:“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
毁于一旦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百年累之,一朝毁之。” |
时不我待 | 清 秋瑾《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事机一失应难再,时乎时乎不我待!” |
坐以待毙 | 先秦 管仲《管子 参患》:“短兵待远矢,与坐而待死者同实。” |
止戈兴仁 | 《汉晋春秋》:“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 |
反戈一击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吾与杨军反戈击之。” |
挥戈反日 |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伪(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
倒载干戈 | 《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
一枕黄粱 | 唐·沉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 |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高枕无忧 | 《旧五代史 世袭传二 高季兴》:“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 |
竭诚相待 |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化干戈为玉帛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
反戈相向 | 《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
虚左以待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
倒戈卸甲 | 《续传灯录》:“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为什么倒戈卸甲?” |
待时而举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寡君知天运之盛衰,达时务之机变,所以养兵练将,待时而举。” |
大动干戈 |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舌端月旦 | 宋·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里阳秋。” |
守株待兔 | 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 |
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5回:“‘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人肚内有了这两句话,便不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