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面目全非面目全非的故事

面目全非的成语故事


拼音miàn mù quán fēi

基本解释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

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暂未找到成语面目全非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面目全非)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面黄肌瘦元 杨梓《霍光鬼谏》:“眼欺缩腮模样,面黄肌瘦形相。”
目迷五色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照单全收清·惜阴堂主人《二度梅》第六回:“俗语说得好:‘人情不在厚薄’,看老夫的情面,不要与他较量,照单全收了罢。”
非同小可元 关汉卿《魔合罗》第三折:“人命事关天关地,非同小可!”
眼泪洗面宋·陆游《避暑漫抄》:“又韩玉汝家,有李国主归朝后与金陵旧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短褐不全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藜羹不厌,短褐不全,庸非贫贱乎?”
十全十美清 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混淆是非清 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胡作非为清 李汝珍《镜花缘》:“或诬好吃懒做,或诬胡作非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着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欢喜不尽,暗说道:‘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全科人儿
是非口舌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是为田地上坏了手足亲情,到不如穷汉赤光光没得承受,反为干净,省了许多是非口舌。”
众多非一汉 王充《论衡 别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庙,众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目光短浅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习非成是西汉 扬雄《法言 学行》:“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死要面子张洁《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
人面兽心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披发左衽,人面兽心。”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形神不全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拭目以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头面人物王蒙《悠悠寸草心》:“小小的理发室也反映着人世的沧桑,何况到这里来整容的颇多头面人物。”
目不转睛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出头露面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铁面无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十全大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5回:“只见一个医生在那里和他诊脉,开了脉案,定了一个十全大补汤加减,便去了。”
目不忍见《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