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谀谄佞的成语故事
拼音ē yú chǎn nìng
基本解释阿谀:说别人爱听的话迎合奉承;谄佞:花言巧语谄媚。指用花言巧语谄媚别人。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这人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
暂未找到成语阿谀谄佞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阿谀谄佞)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三期贤佞 |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 |
上交不谄 | 《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
上谄下渎 | 《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2回:“又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这个笑话,细细想去,却很有意味。” |
亲贤远佞 | 唐·韩愈《顺宗实录》第三卷:“尔其尊师重傅,亲贤远佞,非礼勿贱,非义勿行。” |
传神阿堵 |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善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依阿两可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四年》:“苟求便身,率为依阿两可之言。” |
依阿取容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序》:“又不依阿取容以循世俗,使怨嫉谤怒丛于一身,以受侮于群小。” |
倒持太阿 | 《旧唐书·陈夷行传》:“自三数年来,奸臣窃权,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鳟柄。” |
倒持泰阿 | 东汉 班固《汉书 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
公正不阿 |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
刚正不阿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
刚直不阿 | 明·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并一生宦迹,刚直不阿之志,具表奏闻。” |
卑谄足恭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五宗世家》:“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 |
吴下阿蒙 | 晋 虞溥《江表传》:“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
多口阿师 | 宋·圆悟《碧岩录》卷五:“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 |
太阿之柄 | 清·觉佛《女英雄》:“昏君无北伐之心,奸相操太阿之柄。” |
太阿倒持 | 《汉书·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太阿,授楚其柄。” |
太阿在握 | 明·沈德符《野获编·内臣兼掌印厂》:“世宗神圣,以至今上,俱太阿在握,可无过虑。” |
奉公不阿 | 《东观汉记·李恂》:“恂奉公不阿,为宪所奏免。” |
好谀恶直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8回:“日事淫乐,好谀恶直,政事不修,群臣解体。” |
守正不阿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宠传》:“而宠与中山相汝南张彬、东平相应顺守正不阿。” |
执法不阿 | |
扶不起的阿斗 | 陆天明《省委书记》:“万一马扬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嘴上行,实干不行。” |
持正不阿 |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一:“平居议论臧贬,务持正不阿;与人交,不以盛衰为轩轾。” |
指佞触邪 | 唐·李世民《唐太宗敕》:“宪宦之职,在指佞触邪。” |
方正不阿 | 《明史·王徽传》:“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来免改疑。” |
曲学阿世 |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务正说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