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四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ān fǎn sì fù三反四覆 | 反复无常。 | 清·蒋士铨《空谷香·杀舱》:“阿呀!这厮三反四覆,可恼,可恼。” |
gāng jì sì fāng纲纪四方 | 纲纪:治理,管理。治理天下。 | 《诗经·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
sì jiāo duō lěi四郊多垒 | 四郊营垒很多。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形容外敌侵迫,国家多难。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
sì tǐ bù qín四体不勤 |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tiāo sān jiǎn sì挑三检四 | 见“挑三拣四”。 | 金近《穿花裙的狼》:“你这孩子,没有你弟弟乖,挑三检四的。” |
sì hǎi wéi jiā四海为家 | 原指帝王占有四海;统治全国。后指人漂泊不定;到处都可以当成家;也指志在四方;不恋故土。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四海”指全国各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帝本纪》:“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
sì dé sān cóng四德三从 |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指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着众亲故。” |
sān fān sì fù三翻四覆 | 三、四:形容次数之多。翻、覆:反复。形容变化很多;反复无常。。 | 明 张岱《石匮书后集 烈帝本纪》:“先帝焦于治,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 |
zài sān zài sì再三再四 | 重复好几次。 | 元 范康《竹叶舟》第二折:“今日我这道友再三再四的度脱你出家,你则不省悟。” |
sì shí zhī qì四时之气 | 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
wén fáng sì hòu文房四侯 |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 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
wén cǎi sì yì文彩四溢 | 形容作品典雅。 | |
hú kǒu sì fāng餬口四方 | 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
wǔ zhōu sì hǎi五洲四海 | 泛指世界各地。 | 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
héng sān shùn sì横三顺四 | 见“横三竖四”。 |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办公室的床上、桌子上、地上,横三顺四地睡着人。” |
sān lǎo sì shǎo三老四少 |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 |
chǔ gē sì miàn楚歌四面 |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 清 陈维崧《河传 虞美人花》词:“楚歌四面,战旗一片,岁岁江东。” |
sì hǎi bō jìng四海波静 | 比喻天下太平。 | |
sì xiāng bā zhèn四乡八镇 | 泛指周围的许多乡村和集镇。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 |
méi sān méi sì没三没四 | 不三不四,行为不端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还有几个没三没四帮闲的,专一在街上寻些空头事过日子。” |
yǔ sì yán sān语四言三 | 指信口乱说闲话。 | 《群音类选 〈分钗记 计诱皮氏〉》:“为何的语四言三,平白地将人讥诮。” |
qiú sān bài sì求三拜四 | 到处求人帮忙。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妈妈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尽心的了;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 |
sì huāng bā jí四荒八极 | 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 | 唐·白居易《八骏图》诗:“四荒八极蹋欲遍,三十二蹄无歇时。” |
sì yīn jiǔ qī四姻九戚 | 比喻亲戚极多。 | |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昇平 | 指天下太平。 | |
jí sān huǒ sì急三火四 | 形容非常匆忙。 | |
gǔ zào sì qǐ鼓噪四起 | 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
sì píng bā wěn四平八稳 | 原形容说话做事稳当。现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的意思。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
zhē sān mán sì遮三瞒四 | 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 |
mài sì fāng bù迈四方步 | 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 |
sì hǎi chéng fēng四海承风 |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 《孔子家语 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 |
sì zhàn zhī dì四战之地 |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 《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
fàng zhū sì yì放诸四裔 | 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 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那也可以临末声明:‘君子不为己甚,窃以为放诸四裔可矣’的。” |
dī sān xià sì低三下四 | 指地位、工作等很卑下;低人一等。也指神态恭顺卑屈。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听稗》:“你嫌这里乱鬼当家别处寻主,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 |
tóu zhū sì yì投诸四裔 | 比喻流放到边远的地区。 | 《左传 文公十八年》:“流四凶族,浑敦、穷奇、寿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
wén fáng sì yì文房四艺 | 指琴、棋、书、画。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自古书、画、琴、棋,谓之文房四艺。” |
náng kuò sì hǎi囊括四海 | 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qī sān mán sì欺三瞒四 | 一再欺骗隐瞒。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一闻之时,心头火起,大骂尤辰无理,做这等欺三瞒四的媒人,说骗人家女儿。” |
sān wǎ sì shě三瓦四舍 | 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 |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
páng huáng sì gù彷徨四顾 | 彷徨:徘徊,游移不定。游移不定,四处观望。形容犹豫不决的神情。 | 宋·陈亮《酌古论四·崔浩》:“数日之间,众未及聚,谋未及生,彷徨四顾,而莫知所以为御。” |
sān lín sì shè三邻四舍 | 泛指邻居。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王三老闻知此事,率了三邻四舍,提壶挚盒,都来庆贺,吃了好几日喜酒。” |
sì shí chōng měi四时充美 | 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 |
kuáng sān zhà sì狂三诈四 | 多方欺诈。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
sān qiú sì gào三求四告 | 再三求告。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做甚么去了?” |
diān sān dǎo sì颠三倒四 |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
wǔ hú sì hǎi五湖四海 | 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 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
sān bìng sì tòng三病四痛 | 谓病痛很多。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到老没个儿女,设或三病四痛,没个贴体亲人,那时要茶无茶,要饭没饭,便是活受地狱,何须定要变得牛马!” |
sì shū wǔ jīng四书五经 |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 汉 班固《白虎通 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 朱熹着有《四书集注》。 |
tiāo sān jiǎn sì挑三拣四 | 形容过分地挑剔。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 | 徐特立《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么不对!” |
mán sān yuàn sì埋三怨四 | 事事埋怨。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我堂客总是埋三怨四,’谢庆元讲到这里,侧耳听听帐子里已经起的均匀微细的鼾息。” |
sì tōng wǔ dá四通五达 |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
zhāng sān lǐ sì张三李四 |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百丈恒禅师法嗣》:“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 |
sì fāng fú còu四方辐辏 |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 《汉书 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
sì bù xiàng四不像 | 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 朱自清《罗马》:“现在满是一道道颓毁的墙基,倒成了四不像。” |
lián sān bìng sì连三并四 | 同“连三接二”。 | 老舍《赵子曰》第十九:“赵子曰一声不发,只连三并四的磕瓜子。”又《二马》第四段三:“李子荣拉住马威的手不放,连三并四的说:‘谢谢你!’” |
guó zhī sì wéi国之四维 | 四维:指礼义廉耻。指治国的纲纪。 | 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
chǔ gē sì qǐ楚歌四起 | 见“楚歌四合”。 | 元·马致远《庆东原·叹世》曲之二:“帐前滴尽英雄泪,楚歌四起,乌骓漫嘶。” |
diū sān lā sì丢三拉四 | 见“丢三落四”。 | 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老是这样死活不顾,老是这样丢三拉四,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 |
jiā tú sì bì家徒四壁 | 徒:只;壁:墙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 | 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
yán sān yǔ sì言三语四 |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 |
ná sān piē sì拿三撇四 | ||
sì chōng liù dá四冲六达 | 四通八达的要道。 | 宋·陈师道《徐州学纪》:“徐地东近齐鲁,北属赵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冲六达之郊,南北之亢颈也。” |
dǎo sì diān sān倒四颠三 | 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来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
sì jiǎo cháo tiān四脚朝天 | 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1回:“老和尚上前来争,被觉空一推,跌个四脚朝天。” |
sì hǎi piāo líng四海飘零 |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
diū sān wàng sì丢三忘四 | 见“丢三落四”。 | 《红楼梦》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
chá sān fǎng sì察三访四 | 察:考查;访:探查。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饶这样,天天还是察三访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养身子。” |
wén fáng sì wù文房四物 | 见“文房四宝”。 | 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张、李氏之墨,吴、唐、蜀、闽、两越之纸,端溪、歙穴之砚,鼠须栗尾狸毫兔颖之笔,所谓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极天下之选。” |
sì mǎ cuán tí四马攒蹄 | 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 | 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二折:“则道是孤鸿伴影,几时吃四马攒蹄。” |
yī qiān sì yì一谦四益 | 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 |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
sì zhī bǎi hái四肢百骸 | 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 | 宋·文天祥《高沙道中》诗:“四肢与百骸,屈曲如杯锩。” |
sān qī sì qiè三妻四妾 | 妻妾众多的意思。 | 清 李渔《风筝误 逼婚》:“你做状元的人,三妻四妾,任凭再娶。” |
sì fāng zhī zhì四方之志 | 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 |
sì hǎi jiǔ zhōu四海九州 | 指全中国。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
guāng máng sì shè光芒四射 | 光芒:光辉;射:照射。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一回:“仔细一瞧,不是那粒晶莹闪烁光芒四射的红珠是什么?” |
ái sān dǐng sì捱三顶四 | 挨:通“挨”,挤进。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 明 罗贯中《平妖传》第四回:“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也不进宅,径在堂中站着,众人捱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
sì miàn chǔ gē四面楚歌 |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 《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
sì tíng bā dàng四亭八当 | 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 宋 朱熹《答吕伯恭书》:“不知如何整顿得此身心四亭八当,无许多凹凸也。” |
sān péng sì yǒu三朋四友 | 泛指各种朋友。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大树坡义虎送亲》:“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檠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 |
tiáo sān wō sì条三窝四 |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 |
yī bù èr shí sì shǐ,bù zhī cóng hé shuō qǐ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
sì zhàn zhī guó四战之国 |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 《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
sì shí bā jié四时八节 |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 唐 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
sān nán sì nǚ三男四女 | 泛指众多子女。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回:“我挣了一份大家私,又没有三男四女,只得这个孩子,若得他一举成名,祖宗面上,也有些光彩。” |
chóng sān dié sì重三叠四 | 形容多次重复。 |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又卷一百一十八:“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都重三叠四说在理,只是许多头面出来。” |
mù kōng sì hǎi目空四海 | 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 | 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
jiē gān sì qǐ揭竿四起 |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 | 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
sì hǎi jiē xiōng dì四海皆兄弟 | “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 先秦·孔子《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tuī sān dàng sì推三宕四 | 推:推诿;宕:拖延。形容一再推诿拖延。 |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原来仓樵欠了米店两个月的米账,没钱还他,那店伙天天来讨,总是推三宕四,那讨账人发了急,所以就吵了起来。” |
sì fēn wǔ luò四纷五落 | 见“四分五落”。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5回:“刘繇军兵大败,众皆四纷五落。” |
tiāo sān xián sì挑三嫌四 | 见“挑三拣四”。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为你黑间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这么个媳妇,你还挑三嫌四的。” |
sì fēn wǔ pōu四分五剖 |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 汉·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
sì fēn wǔ luò四分五落 | 形容分散零乱。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蓦闻人道,森森地唬得魂离壳。全家眷爱,多应是四分五落。” |
héng sān shù sì横三竖四 | 犹言横七竖八。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
hǒu sān hè sì吼三喝四 | 大声吆喝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四回:“维持会这些人,每天就在一块肥吃大喝,纸烟不离嘴,见人开口就是‘妈的屄’,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风。” |
bù sān bù sì不三不四 | 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
qún shān sì yìng群山四应 | 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 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
piān sān xiàng sì偏三向四 | 谓偏向、袒护某方。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30回:“这叫什么话?我们偏三向四啦?” |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诸四海而皆准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 《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zhāo sì mù sān朝四暮三 | 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 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