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书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lì dì shū chú立地书厨 |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 《宋史 吴时传》:“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
shí lǐ zhī shū识礼知书 |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属,寂没入官,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识礼知书,兼通数学。” |
shí nián dú shū十年读书 | 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 《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
lì dì shū chú立地书橱 |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 《宋史·吴时传》:“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成,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 |
yǐ shū wéi yù以书为御 |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 《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
fán shū gāng rú燔书阬儒 |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 《汉书 地理志下》:“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
shū bù jìn yán书不尽言 |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 《周易 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fán shū kēng rú燔书坑儒 | 同“焚书坑儒”。 |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 |
huáng ěr jì shū黄耳寄书 |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黄耳,甚爱之。……其后因以为常。” |
shū tōng èr yǒu书通二酉 |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 | 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
dú shū zhǒng zǐ读书种子 |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 |
bó lǎn qún shū博览群书 | 览:观看;阅读。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形容学识渊博。也作“博览群籍”。 | 《周书 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
bái miàn shū shēng白面书生 | 白面:形容白净;书生:念书人。①形容年纪轻、知识浅薄、阅历不深的读书人。②也泛指相貌姣好、白净的年轻读书人。 | 《宋书 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有济?” |
záo yíng nà shū凿楹纳书 |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 《晏子春秋·杂下三十》:“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 |
zhǐ chǐ zhī shū咫尺之书 |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 《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
shū jiàn piāo líng书剑飘零 | 书剑:书籍和宝剑;飘零:漂泊,流落无依。做官或从军,离乡背井,漂泊在外,久游未归。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
záo zhù qǔ shū凿柱取书 |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 | 王闿运《常公神道碑》:“公体山川之醇气,禀玉石之上灵,凿柱取书,安弦习礼。” |
yōng shū nán miàn拥书南面 | 见“拥书百城”。 | 清·归庄《感怀》诗:“捉鼻东山关气运,拥书南面足经纶。” |
jīn shū tiě quàn金书铁券 | 铁券:古代帝王赐给功臣的铁制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 | 唐·罗隐《代武肃王钱缪谢赐铁券表》:“赐臣金书铁券一道。” |
xié cè dú shū挟筴读书 | 挟:夹持;筴:同“策”,古代简册、书籍。手拿图书,一心读书。形容勤奋学习。 | 战国·宋·庄周《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
dù shū chóng蠹书虫 | 蛀书的虫子。比喻读死书的人。 | 唐·韩愈《杂诗》:“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
bàn shí zhōng shū伴食中书 | 指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 《宋史 胡铨传》:“孙近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 |
bì hù dú shū闭户读书 |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 《隋书 卢思道传》:“思道读之,多所不解,于是感激,闭户读书,师事河间邢才子。” |
mù bù zhī shū目不知书 | 见“目不识书”。 | 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
zhèn bǐ jí shū振笔疾书 | 振:挥动;疾:迅速。挥动笔杆,急速地写起来。形容文思敏捷或写字的速度很快。 | 《清朝野史大观·学使以快短明衡文》:“题纸一下,不可构思,振笔疾书,奔往交卷。” |
yǒu jiǎo shū chú有脚书厨 |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有脚书厨》:“[龚程]自幼读书于南峰山先都官墓庐,攻苦食淡,手未尝释卷。记问精确,经传子史,无不通贯。,乡人号为‘有脚书厨’。” |
tān shū ào bǎi chéng摊书傲百城 |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 北魏李谧博览群书,无意做官,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意即只要有万卷书,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事见《魏书 李谧传》。 |
tān shū yōng bǎi chéng摊书拥百城 | 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 |
sān yú dú shū三余读书 |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yìng yuè dú shū映月读书 |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 《南史 江泌传》:“泌少贫,昼日斫屧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 |
héng shí chéng shū衡石程书 | 见“衡石量书”。 | 宋·李纲《建炎进退志·总叙下之上》:“近君子而远小人,虽不亲细务,大功可成;不然,虽衡石程书,卫士传餐,亦无益也。” |
yàn zú liú shū雁足留书 | 大雁脚上系有书信。 | 东汉·班固《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
zuò yōng shū chéng坐拥书城 | 见“坐拥百城”。 | 孙百刚《郁达夫外传·风雨茅庐》:“达夫的书,我们一向知道是多的……但从前住的都是弄堂小房子,没有一间正式的书房,所以未窥全豹。经现在这么陈列一番,真是坐拥书城,洋洋大观了。” |
náng yíng zhào shū囊萤照书 |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 《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shū dú wǔ jū书读五车 |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zhōng shū jūn中书君 | 毛笔的别称。 | 宋·苏轼《自笑》:“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
yú shū yàn bó鱼书雁帛 | 见“鱼书雁帖”。 | 清·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
xié shū pì zhuàn邪书僻传 | 邪:淫邪不正;僻:不正。淫邪不正的书籍和传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原来宝玉自幼生来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 |
kēng rú fén shū坑儒焚书 | 坑:活埋;焚:烧。焚毁书籍,坑杀书生 |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dān shū bái mǎ丹书白马 |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颜师古注:“白马之盟,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 |
shū kōng duō duō书空咄咄 |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duō duō shū kōng咄咄书空 |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书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态。 |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
shū jì piān piān书记翩翩 | 书记:书籍,记事的书面文字;翩翩:形容举止洒脱,风姿秀美。形容文采优美,文风尚雅。 |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
tōng shū dá lǐ通书达礼 | 谓通诗书,懂礼仪。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
míng shū zhú bó名书竹帛 | 书:书写,记载;竹帛:史书。把名字留在史书上。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
dān shū tiě quàn丹书铁券 |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 《后汉书 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
shū fú zhòu shuǐ书符咒水 | 书:书写;符:符篆;水:神水。泛指道士作法的迷信活动。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秦少游》:“高斋以谓‘少游尝为道士,书符咒水’,又诬也。” |
pù shū jiàn zhú曝书见竹 | 谓睹物思人。 | 清·浦起龙《<史通通释>序》:“网搜佣钞,敦复力最勤,未卒事病亡,每一展卷,不胜曝书见竹之感。” |
shū dāi zǐ书呆子 | 指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老夫素日常听人说,读书人每每读到后来入了魔境,要变成‘书呆子’。” |
zuǒ tú yòu shū左图右书 | 见“左图右史”。 | 明·郑棠《长江天堑赋》:“桂楫兰舟,左图右书。” |
bǐng bǐ zhí shū秉笔直书 | 秉:握。书写史实不隐讳。 | 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
zǒu bǐ jí shū走笔疾书 | 走笔:笔行得很快;疾书:快速地写。形容写字熟练、快速。也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起来很快。 | |
shū huà mǎo yǒu书画卯酉 | 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1回:“依旧每日县中书画卯酉,听候差使。” |
shū náng wú dǐ书囊无底 | 谓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 宋·黄庭坚《送王郎》诗:“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
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胜读十年书 | 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 《二程全书 遗书二十二上 伊川语录》:“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也。” |
rán dí dú shū然荻读书 |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
cái shū xù xīn裁书叙心 | 写了这封信表述心意。 | |
liǎng jiǎo shū chú两脚书橱 |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
bì mén dú shū闭门读书 |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
rú jiā jīng shū儒家经书 | 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 |
shí zì zhī shū识字知书 | 谓有文化知识。 | 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
lín chí xué shū临池学书 | 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 | 《晋书 卫恒传》:“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
shū tóng wén,chē tóng guǐ书同文,车同轨 |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
dān shū tiě qì丹书铁契 |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 《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
fēi shū zǒu xí飞书走檄 | 迅速地书写文件。 | 唐·李白《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
tú dú fù shū徒读父书 |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
shū shēng láng láng书声琅琅 |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
yī jiè shū shēng一介书生 |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 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闲话休题,书归正传 | 题:通“提”,提说。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 | 鲁迅《呐喊·阿Q正传》:“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书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 |
shǒu bù shì shū手不释书 | 犹手不释卷。 | 《北史·序传·李义雄》:“义雄有识悟,勤学,手不释书。” |
zuǒ shū yòu xī左书右息 | 喻倒行逆施。 | 《管子·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书,而左手不能书也。今反用左手书而右手息而不动倒行逆施之譬。” |
shì dài shū xiāng世代书香 |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香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给亲戚,落的耻笑。” |
shū xiāng rén jiā书香人家 | 同“书香门第”。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原来是个仕宦书香人家,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样明理。” |
fèi shū ér tàn废书而叹 |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
yǎng wū zhù shū仰屋著书 | 仰:脸向上;著: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 《梁书·南平元襄王伟传》:“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 |
yǔ jūn yī xī huà,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 与你谈一晚上话,让我受益匪浅。形容跟别人交谈的时间虽短,受益却很多。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子平听说,肃然起敬道:‘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真是闻所未闻!’” |
qín qí shū huà琴棋书画 |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高测,彭州人。聪明博识,文翰纵横。至于天文历数,琴棋书画,长笛胡琴,率梁朝朱异之流。” |
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尽信书不如无书 |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 语出《孟子 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
zhù shū lì shuō著书立说 | 著:写作;撰述;立:建树;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也作“著书立言”。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
sì shū wǔ jīng四书五经 |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 汉 班固《白虎通 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 朱熹着有《四书集注》。 |
shū xiāng shì jiā书香世家 | 同“书香门第”。 |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
niú jiǎo guà shū牛角挂书 | 比喻读书勤奋。 |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jiè shū liú zhēn借书留真 | 指借别人的书,抄写后留下正本,把抄本还给别人。 | 《汉书·河间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
qìng zhú nán shū罄竹难书 | 罄:尽;竹:指可供制成竹简的竹子;书:写。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多形容罪恶累累。 | 《旧唐书 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dú shū sān dào读书三到 |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 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
yàn hàn shū shēng燕颔书生 | 见“燕颔儒生”。 | |
shū bù jìn yì书不尽意 | 犹书不尽言。 | 《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书不尽意。’” |
xiāng shū nán jì乡书难寄 |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 |
piāo líng shū jiàn飘零书剑 |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如今虽是飘零书剑,家里也还有一百亩田,三四带房子住着。” |
píng ān jiā shū平安家书 | 报告家人平安的书信。 |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我如今修一封平安家书,差人岳母行报知。” |
fèn bǐ zhí shū奋笔直书 |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 清 墨憨斋《醒名花》第十四回:“贤侄今日,奋笔直书,如行云流水,珠玑错落,俊爽之才,有同健鹰之摩秋汉,真命世杰也,与古人何多让焉,将来正未可量。” |
cì gǔ dú shū刺股读书 | 比喻刻苦攻读。 |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qìng bǐ nán shū罄笔难书 | 罄:尽,完。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书简也难以写完。形容事情多得写不完。 | 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他们分发到战区以后,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那真是罄笔难书。” |
bái miàn shū láng白面书郎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唐 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
qìng bǐ nán shū磬笔难书 | 极言事实多,即使用完笔也难写全。磬,通“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yǎng wū zhù shū仰屋着书 |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 《梁书 南平元襄王伟传》:“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着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 |
xué shū xué jiàn学书学剑 | 学文练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
yīn hào shū kōng殷浩书空 | 晋中军将军殷浩被废,除名为民,在信安,常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后以“殷浩书空”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
qì shū juān jiàn弃书捐剑 |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
zhī shū zhī lǐ知书知礼 | 有才学,懂礼仪。 | 明·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个不趋跄的秀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