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囫囵吞枣囫囵吞枣的意思
lúntūnzǎo

囫囵吞枣



成语分析

基本解释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出处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例子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基础信息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注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繁体囫圇吞棗

正音“囫”,不能读作“wù”。

感情囫囵吞枣是贬义词。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辨形“枣”,不能写作“束”。

辨析囫囵吞枣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囫囵吞枣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囫囵吞枣不能。

谜语吃枣子不吐核

近义词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反义词融会贯通含英咀华细嚼慢咽

英语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

俄语воспринимать без разбóру

日语なつめを丸(まる)のまま飲み込む;(読書内容などを)ろくに検討(けんとう)もせずうのみにする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囫囵吞枣的意思解释、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由文字秀提供。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解释
    一蛇吞象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交梨火枣道教经书中所说的“仙果”。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付之梨枣指刻版刊印书籍。梨枣:旧时刻书多用梨木枣木,古代称书版。
    半吞半吐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吞云吐雾原形容道士修炼养气,不吃五谷,后形容人吸烟。
    吞刀刮肠比喻决心改过自新。
    吞刀吐火古杂剧之一,泛称魔术。
    吞吞吐吐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吞声忍气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吞声忍泣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流泪入口,不敢哭出声响。形容无声地悲泣。
    吞声忍泪形容强忍悲伤。
    吞声饮恨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吞声饮气犹吞声忍气。
    吞声饮泣形容不出声地悲泣。
    吞声饮泪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饮:含忍。形容强忍悲伤。
    吞炭漆身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吞符翕景谓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吞纸抱犬吞纸充饥,抱犬御寒。形容家贫好学。
    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吞舟是漏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吞舟漏网见“吞舟是漏”。
    吞言咽理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吞风饮雨犹言餐风宿露。形容四处奔波,生活艰辛。
    咽苦吞甘犹咽苦吐甘。偏指吃苦。
    啮檗吞针檗:俗称黄柏,味苦。啮檗:食用黄檗,比喻食物之味如黄檗之苦。吞针:将针吞下,比喻食物极难入口。形容食物难以下咽。
    啮雪吞毡汉朝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大窖中,不供应饮食,苏武乃嚼雪混同毡毛而吞食。事见《汉书·苏建传》。后用以比喻困境中艰难的生活。
    囫囵半片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