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吊民伐罪吊民伐罪的故事

吊民伐罪的成语故事


拼音diào mín fá zuì

基本解释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出处《宋书 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


暂未找到成语吊民伐罪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吊民伐罪)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民同俗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万民涂炭《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上兵伐谋
下车泣罪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不测之罪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不矜不伐《尚书 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不知者不罪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不羁之民汉 桓宽《盐铁论 论功》:“不牧之地,不羁之民。”
与民休息东汉·班固《汉书·昭帝纪》:“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与民偕乐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故尧舜与民偕乐,以仁德化天下。”
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与民同忧宋·苏舜钦《诣匦疏》:“岂上位务在镇静,不须与民同忧也?”
与民更始东汉 班固《汉书 武帝纪》:“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
与民除害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元恶大憝,心当枭夷。”
东讨西伐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驰北走,东讨西伐,运之无旁,按之无下。”
为国为民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一折:“有为国为民贤才,因苦谏不听,反遭诛戮。”
为民父母《孟子 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为民请命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为民除害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秦宓传》:“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为民除害,生民已来功莫先者。”
为民除患南朝·宋·刘彧《与诸方镇及诸大臣诏》:“为民除患,兄弟无复多人,弥应思吊不咸,益相亲信。”
乡规民约
二罪俱罚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
于民润国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丝,损人利己;蚕腹有丝,于民润国。”
人民城郭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仁民爱物《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以功赎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凌统传》:“以功赎罪。”
以夷伐夷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伐冰之家《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郑玄注:“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