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造句


1.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朱熹 

2.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朱熹 

3.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朱熹 

4.如,朱熹不断地寻山问水,陶冶了他的情操。

5.朱熹教做人,胡适教为学,同标“勤、谨、和、缓”四字,其中那个“缓”字,尤可深味。

6.此亦一时灿然学问之区也,然为考亭(按即朱熹)之徒所不喜,目之为功利之学。

7.、首绖、直领布大袖衫朱熹云:不当用衤兰,盖下已有裙。

8.朱熹视为畏友,曾对其门人说:以伯恭、君举、同父合做一个,方才是好。

9.此外,李唐的《题画》、朱熹的《墨梅》等,从画风入手批判现实,也是题画诗的佳品。

10.于此配套的是他规定科举考试不再以朱熹的注释为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答案。

11.哦,我说为个地圆地方争得面红耳赤呢,原来是和朱熹的天人感应学说起了冲突。

12.作者不仅深入论述了朱熹学术思想,而且花大功夫系统疏理了朱子思想资料,夹叙夹议,精微邃密。

13.一幅1922年前后的老照片上,游客还能看到下院登山入口处曾有朱熹题匾的“闽山第一”亭,可惜亭子早已不知去向。

14.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庚戌九月十五日,朱熹生于延平尤溪郑氏寓舍。

15.南宋时朱熹曾路过暗山,题名于暗潭石崖“暗潭水涌天心月”后有对句“转山石卷岭头云”,清建寺把联刻于寺联。

16.没错,儒家确实一直在变化,汉儒宋儒乃至清儒各不相同,从董仲舒那里就是一变,朱熹王阳明时代又有变化,康有为时代继续变化。

17.青驴看着考亭书院邪笑,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因为考亭书院是朱熹建的。

18.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拜题考川为“明经学校,诗礼人家”。

19.朱熹在秀丽的山光水色里专心做他的学问。

20.古典的命运观,是孔孟的态度,以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道德是自我修养,不指望回报,至于世间诸般好处,则如朱熹所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1.李退溪作为儒学大师,虽笃守朱子学,但他的仁政说却与朱熹的仁政说有很大的区别。

22.在这个中心周围,先后诞生出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一大批博学鸿儒;并涌现了一大批知名书院,成为江南的教育中心。

23.此书是朱熹门人记录老师言论的汇集,如人在目前,读来娓娓有味,与朱子精心结撰的著作比,更多一分活泼气质。

24.朱熹对读书有两个比喻,一个是“撑上水船”,必须一篙紧似一篙,不可或缓;一个是“鸡抱卵”,抱抱停停,热热冷冷,肯定孵不出小鸡。

25.他把设在公园中的办公室起名为“一息斋”,取朱熹的“一息尚存,不容稍懈”之义,足见其倔劲。

26.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 

27.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朱熹 

28.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朱熹 

2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朱熹也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30.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朱熹 

31.中部的文公山,现存古杉16棵,据说当年朱熹亲手栽植的。

32.朱熹由衷钦佩,赞叹辛弃疾颇谙晓兵事,并在著作中引用了他诸多论兵的段落。

33.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朱熹 

34.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朱熹 

35.首次拜谒李侗之后,朱熹满载着得道的喜悦走马上任,在同安主簿任内小试锋芒。

36.东西村原名竹岗村,是浙江玉环县的历史文化名村,唐代古刹灵山寺、北宋古樟、明代与朱熹齐名的戴明的故居等历史古迹至今犹存。

37.熟读之法,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8.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朱熹 

39.这一点,曾参的“三省吾身”,孟子的“反求诸已”,程颢、程颐的“主敬存诚”,朱熹的“居敬持志”,吴澄的“主静”“慎独”等等都做了强调。

40.朱熹尚被四地拽胳膊扯腿时,40亿的项目已经上马了。

4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2.湘学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理欲同体、体用合一、内圣外王并重,与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陆象山的心学、吕祖谦的婺学,同为南宋地域文化的奇葩。

4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44.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朱熹 

45.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46.它既饱尝了当年汉军南下平叛时的滚滚征尘,也目睹了朱熹经常登临关山的奕奕风采。

4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8.对于朱熹的“存理灭欲”论,学界由于受“左”的影响,过去对之批评颇多,而对其中的合理因素,几乎未见提到。

49.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朱熹 

50.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朱熹一说,老夫子立刻喜上眉梢。

51.九渊觉得,论辩之初,尽管朱熹未臻“无我”之境,自己却更粗心浮气,多亏祖谦“调娱其间,有功于斯道”,但他对自身立论却执之弥坚。

52.主试官看重赵熙的文才,担心他的名字犯了先贤朱熹的名讳,而与功名有碍,为他改名为“熙”。

53.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54.程朱,即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是理学的大师;申韩,即申不害与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黄老,即黄帝与老子,是道家的别称。

55.历代的圣贤们,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再到孔子、董仲舒、朱熹,最后是康有为,他们对这条道路的开拓和探寻,就构成了“道统”。

56.朱熹就通过解释发展二程思想,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穷理”。

57.第二部分以洪兴祖、朱熹为中心,结合历史背景、个人遭际等分析在宋代产生的尊屈与抑屈的争论。

58.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59.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朱熹 

6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朱熹 

61.朱熹写挽诗二首:“天界经纶业,家传忠文心,谋谟经国远,勋烈到人深,廊庙风云断,江湖岁月侵,一朝成殄瘁,九牧共沾襟”。

62.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朱熹 

63.书册埋首何日了,不如抛却去寻春。朱熹 

64.大,风景好,宋代的王胄、朱熹等名儒以及明代名相李九我曾经在山中留迹,他们题写的墨宝苍劲雄浑,他们留下的诗章慷慨激昂,为乌髻岩添加了文雅气息。

65.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朱熹 

66.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67.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 

6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69.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修身是齐家的前提条件,只有自身具有良好而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才会有地位,才会受到众多家庭成员甚至社会成员的尊重与爱戴,所以身不修何以治家?朱熹 

70.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朱熹 

71.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朱熹 

72.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朱熹 

73.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74.阙里牌坊、引桂桥、尊经阁、朱熹手植槠树、碑廊、虹井亭、朱绯塘、草堂、墨砚堂、寓石楼等体现朱子文化的建筑和景观,透着书香和雅致。

75.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朱夫子的话未必对,但是这个天下是属于男人的,那么,它便是对的。

76.狂热存在于你忘却的目标时的加倍。朱熹 

77.在孔子神像前,还供奉着亚圣孟子、朱熹,及孔子的十一位弟子曾参、颜渊等人的神位。

78.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开也。朱熹 

79.于是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唐寅等等文化艺术家纷来沓至,周敦颐和朱熹则先后在山崖云雾之间投入了哲学的沉思和讲述。

80.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

81.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朱熹 

82.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83.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84.杨凌只知道礼教大防是在宋代朱熹手中发扬广大,从那时起殉节的女人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倒不知道朱熹还有这等“风liu韵事”。

8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86.三个层面均以圣王相传之道统为精神前提,“三统”整合即是朱熹文化世界的终极理想。

87.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朱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园内完好保护着朱熹第二次回乡祭祖亲手种植的槠树,历经800多年岁月洗礼,至今已成参天大树。

88.宋儒朱熹格物穷理,一草一木皆含至理,这。

89.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朱熹 

90.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熹 

91.尽管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提出质疑,但他对朱熹、王阳明正心诚意、主敬立诚的思想又十分推崇。

92.守正直而佩仁义。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朱熹 

93.朱熹寓居紫阳楼时,每次外出讲学、会友都要经过这条小巷,不知曾有多少玄理妙思从窄巷涌出。

94.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因金山寺的秀气、灵气,到此观光小住,如抗倭名将张经、明代状元翁正春、闽剧始祖曹学佺、宋理学大师朱熹等共30多位。

9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96.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朱熹 

97.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98.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9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 

100.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 "朱熹"造句文字秀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