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耳密谈的成语故事
拼音fù ěr mì tán
基本解释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出处茅盾《动摇》:“胡国光远远地看见王荣昌站在一家小杂货铺前和一个人附耳密谈。”
暂未找到成语附耳密谈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附耳密谈)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代谈宗 | 《晋书·潘京传》:“君天才过人,恨不学耳!若学,必为一代谈宗。” |
万口一谈 | 《宋史·胡铨传》:“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 |
不值一谈 | 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但对胡雪岩来说,这数目太小了,不值一谈,所以乌先生佯作不知,默然无语。” |
不堪入耳 | 明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
不根之谈 | 清 沈涛《交翠轩笔记》第四卷:“扬州有喜姓,俗言先本姓史,嫌与死同音,乃改为喜。此不根之谈也。” |
不经之谈 | 晋 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
不绝于耳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
东谈西说 | 鲁迅《书信集 致金肇野》:“近来东谈西说,而其实都无深研究,发议论是不对的。” |
东风吹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东风射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东风过耳 |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学生在美国……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若东风之过耳。” |
东风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
两耳塞豆 | |
两豆塞耳 | 《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
举止言谈 | 唐·杜牧《罪言》:“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入骨髓,无以为非者。” |
乱人耳目 | 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吴荪甫他们故意造的谣言,乱人耳目!” |
事以密成 | 《韩非子·说难》:“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
云集景附 | 汪东《正明夷〈法国革命史论〉》:“中国若革命必行蜂起之策,一省倡仪,各方响应,云集景附,势必大强于法。” |
交头互耳 | |
交头接耳 | 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
亲密无间 | 东汉 班固《汉书 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 |
人烟稠密 | 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鹊华桥,才觉得人烟稠密,也有挑担子的,也有推小车子的。” |
以耳为目 |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
以耳代目 |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
伏首帖耳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
伏首贴耳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
众心归附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一卷:“随世宗征伐,屡建大功,众心归附。” |
传为笑谈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嘉平公子》:“公子虽愧恨,犹不知所题,折帖示仆。闻者传为笑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