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阿谀顺旨阿谀顺旨的故事

阿谀顺旨的成语故事


拼音ē yú shùn zhì

基本解释阿谀:曲意逢迎;顺旨:顺从君主意图。曲意逢迎,顺从君主的意图。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严光传》:“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艳。”


暂未找到成语阿谀顺旨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阿谀顺旨)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帆顺风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一回:“三只大船载了许多人马头领,却投穆太公庄上行,一帆顺风,早到岸边埠头。”
一帆风顺唐 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一路顺风清 俞万春《荡寇志》第122回:“更喜云陈两处亦无动静,一路顺风无些毫打叉之事。”
三旨相公《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上勤下顺唐·韩愈《郓州豀堂诗》:“惟所令之不亦顺乎,上勤下顺遂济登兹。”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2回:“又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这个笑话,细细想去,却很有意味。”
乘顺水船
传神阿堵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善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低眉顺眼晋 王隐《晋书》:“人或说之使仕,仲御勃然作色,谓之曰:‘我安然随俗低眉下意乎?’”
佛旨纶音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便是佛旨纶音,要把她送到龙宫去,作个龙女,也许是万两黄金,买不动她那不字儿。”
依头顺尾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前儿我们还议论到这里,再不能依头顺尾,必有两场气生。”
依阿两可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四年》:“苟求便身,率为依阿两可之言。”
依阿取容宋·欧阳修《〈归田录〉序》:“又不依阿取容以循世俗,使怨嫉谤怒丛于一身,以受侮于群小。”
倒持太阿《旧唐书·陈夷行传》:“自三数年来,奸臣窃权,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鳟柄。”
倒持泰阿东汉 班固《汉书 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元经秘旨清·袁枚《续新齐谐·雁岩仙女》:“所说言语,都是元经秘旨,不能记忆。”
先意希旨唐·陈鸿《长恨歌传》:“盖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
先意承旨《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礼记·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
公正不阿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九卷:“相之本主元祐政事者,然其言公正不阿如此,可谓贤矣。”
刚正不阿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刚直不阿明·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并一生宦迹,刚直不阿之志,具表奏闻。”
千依万顺明 董说《西游补》第六回:“忽有一对侍儿跪在面前,请大王娘娘赴宴,行者暗想道:‘我还不要千依万顺。’”
千依百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凡是船家教他做些什么,他千依百顺。”
千随百顺元 杨景贤《刘行首》第一折:“欲要见五祖七真,先受些千随百顺。”
去逆效顺唐·陆贽《招谕淮西将吏诏》:“如能去逆效顺,因事建功,明设科条,以示褒劝。”
名不正,言不顺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正理顺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高祖谥太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名正言顺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