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青额肿的成语故事
拼音bí qīng é zhǒng
基本解释鼻子发青,额头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出处古华《芙蓉镇》第三章:“只有十多岁的娃娃们不知利害,不肯就范,但愿经过几回鼻青额肿的教训后,才不再作超越父母社会级别的轻举妄为。”
暂未找到成语鼻青额肿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鼻青额肿)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鼻子灰 | 《红楼梦》五五回:“幸而平姐姐在这里,没得臊一鼻子灰,趁早知会他们去。” |
一鼻孔出气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一卷:“似此不必学温韦,已与温韦一鼻孔出气。” |
七青八黄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又没甚七青八黄。” |
万古长青 | 元 无名氏《谢金吾》:“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 |
万选青钱 |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
不分青白 | 见“不分皂白”。 |
不分青红皂白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觉得这末不分青红皂白就不大好。” |
不问青红皂白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何况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问青红皂白,要惩办被告了。” |
丹青不渝 |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李善注:“丹青不渝,故以方誓。” |
丹青妙手 | 唐 高蟾《金陵晚眺》:“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
举手加额 | 宋 陈亮《与韩子师侍郎书》:“百姓闻贤使君之来,举手加额,以为天眼开矣。” |
举手扣额 | 宋·洪迈《夷坚丁志·永宁庄牛》:“民泣清不悛,但时举手扣额,诉于天地。” |
举首加额 | 宋·司马光《谕若讷》:“上乃飞白‘安静’二字,以赐若讷,若讷然后举首加额,受而藏之。” |
以手加额 | 宋 杨万里《章贡道院记》:“斯言一出,十邑之民,以手加额,家传人诵。” |
以白诋青 |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宁藏拙而不为则可,若护其所短,而反讥人之所长,则不可。所谓以宫笑角,以白诋青者,谓之陋儒。” |
仰人鼻息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犹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
仰承鼻息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9回:“回省之后,不特通省印委人员仰承鼻息,就是抚台……有时还让他三分。” |
俯拾青紫 | 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献书尽先贤之德,作颂罄前皇之美,岂不俯拾青紫,坐享大夫?” |
功标青史 | 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自不泯。” |
半青半黄 | 宋 朱熹《朱子全书》第一卷:“只为明得不尽,若明得尽,私意自然留不得。若半青半黄,未能透彻,便是尚有渣滓,非所谓真知也。” |
取青妃白 |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上卷:“后人只于全篇中争一联警拔,取青妃白,有句无章,所以去古日远。” |
取青媲白 | 唐·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 |
古寺青灯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一个立志修行的何玉凤,要向古寺青灯寻活计。” |
司马青衫 | 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名垂青史 | 清 卓尔堪《<明遗民诗>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 |
名标青史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老宰辅,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名标青史,万古流芳。” |
听人穿鼻 | 《南史 张弘策传》:“徐孝嗣才非柱石,听人穿鼻。” |
嗤之以鼻 | 清 颐琐《黄绣球》第七回:“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