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寒问暖的成语故事
拼音wèn hán wèn nuǎn
基本解释形容对别人的生活很关心。
出处康濯《我在乡下》:“他短不了上我屋里来拉扯个时事,还常常问寒问暖问吃问住,亲热的不行。”
暂未找到成语问寒问暖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问寒问暖)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寒如此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绨袍以赐之。” |
一暴十寒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一曝十寒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一问三不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
三推六问 |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
不寒而栗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
不敢问津 |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长沮桀溺藕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
不相问闻 | |
不相闻问 | 东汉 班固《汉书 严助传》:“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 |
不耻下问 |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
不问三七二十一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5回:“逛窑姐儿的人,倘给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 |
不问不闻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
不问皂白 | 郁达夫《沉沦》五:“太阳已经起来了。他不问皂白,一直的往东走去。” |
不问青红皂白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何况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问青红皂白,要惩办被告了。” |
不闻不问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首回:“(唐明皇)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
不饥不寒 | 《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丙吉问牛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楚王轼怒蛙,以昆虫之敢死;丙吉问牛,恐阴阳之失时。” |
东捱西问 | 《平妖传》第十五回:“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见神见鬼,东捱西问,那有消息。” |
乍暖还寒 | 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宋 ·刘清夫《玉楼春》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
人情冷暖 | 唐 刘得仁《送车涛罢举归山》诗:“朝是暮还非,人情冷暖移。” |
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40回:“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 |
仗马寒蝉 | 《冷眼观》第30回:“一般仗马寒蝉,反得各居显要,尸位素餐。” |
令人寒心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我们做了封疆大吏,上头还如此不放心我们,听了叫人寒心!” |
以口问心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随又忖道:‘妇人之言,何足凭谁!况且他一顿饭钱,尚不能预备,就有惊恐,他如何出力相报得?’以口问心,行了几里。” |
以心问心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以心问心,忽然道:‘有计了。’” |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 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
偷寒送暖 | 元 无名氏《神奴儿》:“看起来偷寒送暖,都是你这老弟子。” |
入乡问俗 | 《解放日报》1944.4.5:“我们要吸收群众的经验,一定要‘入乡问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