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义


拼音yí yì
注音ㄧˊ ㄧˋ

词性名词
繁体疑義


词语解释

疑义yí yì

  1. 可疑之点;难以断定的含义。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doubtful point;

引证解释

  1. 不了解或不理解的含义或道理。

    《东观汉记·张纯传》:“时旧典多闕,每有疑义,輒以访 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
    晋•陶潜 《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宋史·赵汝谈传》:“尝从 朱熹 订疑义十数条, 熹 嗟异之。”
    《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次日, 裴仲 到馆中探望,将胸中疑义,盘问 角哀,试他学问如何。”

  2. 犹疑问。

    清•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助语用不字例》:“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尔雅》为上古之书,确无疑义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附记》:“《阿金》是写给《漫画生活》的……然则必须‘抽去’,已无疑义了。”

国语辞典

疑义yí yì

  1. 可怀疑、不能立刻就明白的道理。

    晋·陶渊明〈移居〉诗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老残游记·第一七回》:「我们两个人都不承认,外人一定说是我弄的,断无疑义。」

    疑问

网络解释

疑义

疑义,汉语词汇。

拼音:yí yì

释义:是指不了解或不理解的含义或道理;有疑问。

分字解释


※ "疑义"的意思解释、疑义是什么意思由文字秀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疑义造句


  • 1.清末著名语言学家朱起凤因一次阅卷时的误判而受到批评,深感耻辱,因此做到了“潜心读书,凡有疑义,摘借它册,阅时既久,积帙遂多”。

    2.于是便有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古训。

    3.“一、正义,二、通义,三、余义,四、疑义,五、异义,六、辩义。

    4.晚年吴宓的鲁迅阅读,原是被动阅读的产物,虽然其中也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读,并快乐着”的阅读体验,但更多的,还是那一番苦涩的滋味吧。

    5.尽管当日因为感冒发烧带病上场,从比赛的新颖度以及首场表现的完美程度,韩红毫无疑义的拔得头筹。

    6.邱毅说,当时高雄市政府地政处请示法规会及法律顾问,认定“得标人无法获得银行核贷,非可归责于主办机关,没收订金并无疑义”。

    7.本文先将书中相关文字列出,再与其他资料对照,权作“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8.当同一行业或兴趣相投的朋友翻阅一本新书或好书,第一时间就能在“朋友圈”里周知,还能针对其中的篇章段落进行讨论,也算是“疑义相与析”。

    9.这里写的是广东高要县的风情,苦瓜入菜,进了餐桌,应该没有疑义,因为苦瓜入菜,确实是起自南方,以后又逐渐北移的。

    10.塔妮娅:那一定是起源于乌拉尔地区的谚语,对我来说毫无疑义.

    11.他们懂得死亡的真谛,可却由于自己的不死之身,使得这种知识变得毫无疑义.

    12.法国尚未选出能代表自己的作者,人们倾向于雨果。毫无疑义,我十分敬佩雨果,但雨果并不是典型的法国人,他可以说是个在法国的外国人。雨果那层出不穷的比喻和华丽的词藻表明他并不是典型的法国人。博尔赫斯 

    13.美好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挂念;美好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美好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美好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14.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15.若无疑义,还请崔大人于此回执上署名画押以为凭信。

    1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要析疑义,你一句,他一句,便谈出道理来了。

    17.我完全遵从,毫无疑义,所以继由费祎蒋琬持国。

    18.对于被告人杨汉中存在疑义的三项指控,公诉人进行了当庭的举证和质证,证实了起诉书中指控杨汉中的犯罪事实属实。

    19.真主枣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枣在毫无疑义的复活日必集合你们。

    20.注意:如果对此份会议记录有任何疑义,请在收到此份记录后的一个工作日内,与记录报告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