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同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shì tóng ér xì视同儿戏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儿戏:小孩子闹着玩。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wèi tóng jiáo là味同嚼蜡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嚼:咀嚼。《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tóng xīn dí kài同心敌忾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清·魏源《圣武记》第八卷:“勉以同心敌忾,为长庚雪雠愤。”
tóng chóu dí kǎi同仇敌慨见“同仇敌忾”。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慨的。”
qì tóng jí yì弃同即异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吉也闻之,弃同即异,是谓离德。”
gōng tóng shǎng yì功同赏异功:功劳;赏:赏赐。指功劳相同而赏赐却不同。汉·荀悦《汉纪·元帝纪》:“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均刑别则百姓惑。”
xún yóu bù tóng qì熏莸不同器熏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qīng zhuó tóng liú清浊同流清水和浊水一渠同流。形容美丑、善恶混杂,好坏不分。《晋书·刘毅传》:“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废褒贬之义,任爱憎之断,清浊同流,以植其私。”
niú jì tóng zào牛骥同皂皂:牲口槽。牛跟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与贤人同处。汉 焦赣《易林 升之小畜》:“牛骥同槽,郭氏以亡。”
suǒ jiàn lüè tóng所见略同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明·唐顺之《与王芳湖中丞书》:“愚意方欲经营,而来叙适反,此岂古谓所见略同者乎!”
lì bù tóng kē力不同科同科:同一等级。指人的力量有强弱,不能等同。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dǎng tóng fá yì党同伐异党:原同“傥”;指偏袒;现在也指结伙;伐:攻击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攻击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泛指社会上成帮结派相互斗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rén tóng cǐ xīn,xīn tóng cǐ l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只是她也是个女孩儿。俗语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tóng xīn yī lì同心一力同“同心协力”。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近欲徙水北营,合于水南,同心一力,人自为战,何有不克哉?”
fá yì dǎng tóng伐异党同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tóng yù jī luǒ同浴讥裸在一起洗澡却讥笑别人赤身露体。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问题,却以此而讥嘲别人。
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同生死共患难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出生入死。方志敏《狱中纪实》:“将狱中情形描写出来,使全国红军和革命的工农群众,知道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正在国民党监狱内,挨日子。”
bù móu tóng cí不谋同辞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shū tóng wén,chē tóng guǐ书同文,车同轨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xūn yóu tóng qì薰莸同器香草和臭草收藏在同一个容器内。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薰:香草;莸:臭草。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bù tóng fán xiǎng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不同于平凡的音乐。原指演唱特别出色;后泛指事物不平凡;非常出色。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章:“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jié rán bù tóng截然不同截然: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必然联系。鲁迅《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jīng wèi tóng liú泾渭同流泾渭:泾水、渭水。比喻是非、好坏不分。唐·王勃《上刘右相书》:“夫岂知世终异数,泾渭同流。”
jiān tóng guǐ yù,xíng ruò hú shǔ奸同鬼蜮,行若狐鼠奸诈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恶劣到极点。
yī shì tóng rén一视同仁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yì tóng fǎn zhǎng易同反掌见“易如反掌”。《北史·王轨传》:“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
tóng děng duì dài同等对待同等看待,等同对待。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今后他们的子弟一律和贫下中农子弟同等对待,不论入党入团,招工招干和参军,都不再受影响。”
yì kǒu tóng cí异口同辞异:不同。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zì cuò tóng yì自厝同异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宋书 沈攸之传》:“卿忘廉、蔺、寇、贾之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彼此之升降。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
bù móu ér tóng不谋而同谋:商量。事先没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shū tú tóng guī殊途同归殊:不同的。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周易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zhī ài tóng fén芝艾同焚比喻贵贱、贤愚、良莠同归于尽。《宋书·沈攸之传》:“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赴敌,何陈能坚?……芝艾同焚,悔将何及!”
bù kě tóng nián ér yǔ不可同年而语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变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tóng gōng yì qǔ同工异曲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唐 韩愈《进学讲》:“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tóng dé xié lì同德协力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铁郎《论各省宜速响应湘赣革命军》:“使其万众一心,同德协力,共逐白山之兽,追还我黄帝之魂。”
hé ér bù tóng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无原则地附和。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yī cí tóng guǐ一辞同轨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韩非子 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shū fāng tóng zhì殊方同致犹殊途同归。《隋书·儒林传序》:“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yì pài tóng yuán异派同源源:来源。不同流派来自同一本源。唐·贾束《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慈悲广大兮妙力无边,八万度门兮异派同源。”
qí xīn tóng lì齐心同力见“齐心协力”。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常传》:“齐心同力,锐气益壮。”
dà tóng jìng yù大同境域大同:所有地方都这样。古代指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现指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fāng tǔ yì tóng方土异同方土:指各地形胜物产人情。指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地形物产等共同点和不同点。《晋书·王浑传》:“令中书指宣明诏,问方土异同,贤才秀异,风俗好尚,农桑本务。”
tóng chuāng gù yǒu同窗故友同窗:同学。老同学,好朋友。元·关汉卿《金线池》楔子:“我有个同窗故友,姓韩名辅臣。”
niú jì tóng cáo牛骥同槽见“牛骥同皁”。汉·焦赣《易林·升之小畜》:“牛骥同槽,郭氏以亡。”
xíng tóng néng ǒu行同能偶品行相同,才能相等。《汉书·食货志上》:“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tóng zhì hé dào同志合道志:志趣;道:道路。志趣相同,意见一致。清·方望溪《兵部尚书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发于至诚,体国忧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与辅成治教。”
dào hé zhì tóng道合志同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
dào tóng zhì hé道同志合犹言道合志同。宋·司马光《又谢庞参政启》:“尝托僚寀,获友高明,道同志合,出处如一。”
zhì tóng qì hé志同气合志趣相同,意见一致。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第四卷:“逢原每不乐补之所为,而墨花实不逮,唯长于平远,遇志同气合者始为作之。”
yǔ shòu tóng kē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家兄一想,这件事倘要认真办起来,与受同科,不但姓文的担不起,就是老哥亦落不是的。”
tóng míng xiāng zhào同明相照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shì tóng qín yuè视同秦越先秦时秦越两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去极远。后因称疏远隔膜、互不相关为“视同秦越”。明·陈汝元《金莲记·赐环》:“激切忠怀一生凭谁说,怎忍得视同秦越。”
bù yuē ér tóng不约而同约:约定;同:相同。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
běn tóng mò lí本同末离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后汉书 臧洪传》:“……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本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niú jì tóng wěn牛骥同皁亦作“牛骥同槽”。谓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比喻贤愚不分。
xūn yóu bù tóng qì薰莸不同器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个器物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ēn tóng fù mǔ恩同父母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处、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恳诚,信其赤心,实有馨竭。”
yì tái tóng cén异苔同岑岑:小而高度山。不同的青苔长在同一座山上。比喻朋友志同道合。晋·郭璞《赠温峤》诗:“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余臭味,异苔同岑。”
yì kǒu tóng shēng异口同声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shǎng tóng fá yì赏同罚异谓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八经》:“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是谓赏同罚异。”
fèng xiāo tóng cháo凤枭同巢凤:凤凰,吉祥的象征;枭:恶鸟的象征。神鸟与恶鸟同在一个窝里。比喻好和坏混在一起不分。
yì tú tóng guī异涂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汉 桓宽《盐铁论 论儒》:“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yì kǒu tóng yīn异口同音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yǔ zhòng bù tóng与众不同和大家不一样。东汉 王充《论衡》:“故富贵之家,役使奴童,育养牛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
yī mín tóng sú一民同俗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tóng xīn yè lì同心叶力同“同心协力”。宋·欧阳修《论乞主张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臣闻自古帝王致治,须待同心叶力之人。”
yì kǒu tóng yùn异口同韵指大家说得都一样。同“异口同音”。老舍《赵子曰》第一:“现在的人们不但不复以窄窄金莲为美,反异口同韵的诋为丑恶。”
wáng zǐ fàn fǎ,shù mín tóng zuì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野叟曝言》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
qíng tóng yáng zuǒ情同羊左交情深厚,愿为对方去死。多指生死之交。南朝·梁·刘峻《广绝交论》:“想惠庄之清尘,庶羊左之徽烈。”
yī mén tóng qì一门同气谓同门兄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
tóng xīn bì lì同心毕力齐心尽力。《东观汉记·任隗传》:“永元初,外戚秉权,朝臣畏悚,莫敢抗者,惟隗与袁安同心毕力,数犯颜谏。”
tóng chóu dí kài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诗经 秦风 无衣》:“与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
fēng yǔ tóng zhōu风雨同舟舟:船。在风雨中同乘在一条船上;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xún móu qiān tóng询谋佥同谓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尚书·大禹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
tóng zhōu gòng jì同舟共济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舟:船;济:渡水。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yīng xióng suǒ jiàn lüè tóng英雄所见略同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晋 虞溥《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gōng zhū tóng hào公诸同好公:公开;诸:“之于”的合音;同好:爱好相同的人。拿出自己喜爱的东西同爱好相同的人一起欣赏。三国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定仁义之度,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
bǐ zhòng bù tóng比众不同与大家相比,大不一样。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原来悟空筋斗云比众不同,十分快疾,把个金星撇在脑后,先至南天门外。”
tóng chuí bù xiǔ同垂不朽一同流传,永不磨灭。《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烈士的纪念碑,同书写碑文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同垂不朽的。”
tóng guī yú jìn同归于尽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归:走向;尽:灭亡。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王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bù gǎn gǒu tóng不敢苟同苟:苟且。不敢随便地同事。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兄台这般说话在下可不敢苟同,红花会劫富济贫,替天行道。”
tóng shì cāo gē同室操戈自家人动刀枪。泛指内部相争。操:拿;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玄传》:“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xiū qī shì tóng休戚是同休:欢乐,吉庆;戚:忧愁;是:语助词。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qíng tóng gǔ ròu情同骨肉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7回:“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未知丞相肯容纳否?”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tóng yōu xiāng jiù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怜:怜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běn tóng mò yì本同末异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晋 卢湛《赠刘琨书》:“盖本同末异,杨朱兴哀。”
lù lì tóng xīn戮力同心戮力:合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形容团结一致。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yī mài tóng qì一脉同气谓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醒世姻缘传》引起:“兄弟本是合爹共娘生的,不过分了个先后,原是一脉同气的。”
gǎn tóng shēn shòu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艺风堂友朋书札》:“小方壶主人承招致,俾不至有臣朔之饥,感同身受。”
tóng chuāng qì yǒu同窗契友同窗:同学;契:意气相合。老同学,好朋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瑜告众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同病相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怜:怜惜。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tóng yè xiāng chóu同业相仇犹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业的人不易相处。清·翟灏《通俗编·交际》:“同美相护,同业相仇。”
yī tǐ tóng xīn一体同心一体:一个整体;同心:齐心。比喻关系密切,共同一心。《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凡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yǒu fú tóng xiǎng,yǒu huò tóng dāng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指患难与共,和衷共济。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约他做攻守同盟,本想彼此提携,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不料他倒先来沾我们的光了。”
yī xīn tóng guī一心同归齐心趋向同一目的。《淮南子 泰族训》:“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
shàng xià tóng mén上下同门上下:指上一辈与下一辈。姑婿与侄婿的互称。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杨仆射於陵在考功时,与李师稷及第。至其子相国嗣复知举,门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坐,时人谓之杨家上下门生。”自注:“代有姑之婿与侄之婿,谓之上下同门。”
pàn rán bù tóng判然不同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朱子语类》卷二十:“若不先见得此仁,则心术上言仁,与事物上言仁,判然不同了。”
tóng è xiāng xù同恶相恤见“同恶相助”。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闵公元年》:“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
bù tóng liú sú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礼记 射义》:“不从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