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声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xuē tiě wú shēng削铁无声 | 形容刀剑锋利。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刃儿薄,尖儿长,靶儿短,削铁无声,吹毛过刃。” |
qiú qí yǒu shēng求其友声 | 朋友以意气相投而结交,如昆虫以同声而相应。 | 《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shēng míng láng jí声名狼籍 | 形容名望声誉败坏到了极点,不可收拾。 |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成不平,声名狼籍。” |
yǒu shēng wú shí有声无实 | 犹言有名无实。 | 《魏书·李崇传》:“今若基宇不修,仍同丘畎,即使高皇神享,阙于国阳,宗事之典,有声无实,此臣子所以匪宁,亿兆所以失望也。” |
xiāo shēng nì yǐng销声匿影 | 见“销声避影”。 |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南汇李高士》:“又不见遗民尚有叶与熊,弃家削发空王宫,销声匿影将毋同。” |
huān shēng xiào yǔ欢声笑语 | 欢乐的说笑声。 | |
xiāo shēng nì jì消声匿迹 |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 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
dà yīn xī shēng大音希声 |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
shēng xī wèi dàn声希味淡 | 指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名声。有曲高和寡,不为人知之意。 | 清 蒋士铨《空谷香 哄笺》:“人间声希味淡半世间,分明唤我返白雪。” |
huì yǐng huì shēng绘影绘声 |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 清 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壹意孤行,为若辈绘影绘声,定一不磨之铁案。” |
yù yán wú shēng欲言无声 | 形容想说又说不出来。 | 冰心《最后的安息》:“猛然看是惠姑,眉眼动了几动,只显出欲言无声欲哭无泪的样子。” |
xián gē zhī shēng弦歌之声 | 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
píng dì yī shēng léi平地一声雷 |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五代 前蜀 韦庄《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
bǐng shēng xī qì屏声息气 |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只见两三个小丫头都在这里,屏声息气齐齐的伺候着。” |
míng shēng jí shèn名声籍甚 | 比喻名声极大。 | 《史记·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
shēng zuì zhì tǎo声罪致讨 | 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 《国语 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
fèi xíng fèi shēng吠形吠声 | 比喻跟在别人后面盲目附和。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此,固久矣哉!” |
shēng qíng bìng mào声情并茂 |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 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 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
yìng shēng chóng应声虫 | 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 | 唐·刘束《隋唐嘉话》:“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 |
biàn zhǐ zhī shēng变徵之声 | 徵:古代五音之一;变徵:指古代七声音阶中的第四音级。指悲凉的音乐。 | 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
xiào mào shēng yīn笑貌声音 | 笑貌:表情;声音:谈吐。指人的言谈、态度等。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女辗转床席,绝而复苏者数次,迨至转危为安,笑貌声音,不殊常度,而言动举止,如出两人。” |
fēng mù chái shēng蜂目豺声 | 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 左丘明《左传 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
shēng shì xuǎn hè声势烜赫 | 声势:声威气势;烜赫:显耀盛大。声势显耀盛大。 |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第一卷:“有文觉禅师者出都,声势烜赫,骑从如云,道出袁浦,兖豫二州方便大僚率属郊迎恐后。” |
guài shēng guài qì怪声怪气 | 形容声音、语调、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 | 鲁迅《二心集 宣传与做戏》:“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
yīn shēng rú zhōng音声如钟 | 声音像钟声一样响亮。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 |
shēng jià bǎi bèi声价百倍 |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提高。 |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董其昌》:“碑碣铭志之石,非公笔不重,断楮残煤,声价百倍。” |
gē shēng rào liáng歌声绕梁 | 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
fèi yǐng fèi shēng吠影吠声 | 吠:狗叫;影:身影;影子。一条狗看见生人叫起来;很多狗听到叫声也跟着叫起来。比喻不察真情;跟着别人后面盲目附和。 | 清 梁启超《管子传》第一章:“而后之陋儒,并孟子之所以自信者而亦无之,乃反吠影吠声。” |
téng shēng fēi shí腾声飞实 | 传扬名声与功业。谓使名实俱得传扬。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
xiāo shēng nì jì销声匿迹 |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chǒu shēng yuǎn bō丑声远播 | 坏名声传播得很远。 | 《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
yī dié lián shēng一迭连声 | 迭:重复。一遍又一遍接连地说。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26回:“左右一迭连声道:‘带妇人,带妇人。’那妇人却动也不动。” |
qiāng shēng dāo yǐng枪声刀影 | 指激烈厮杀的场面。 |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梁建带着家破人亡的仇恨,带着年青人烫热的心,和战友驰骋在华北平原上的浓烟大火中,枪声刀影里。” |
fú shēng qiè xiǎng浮声切响 | 浮声:平声;切响:仄声。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
zǒu lòu fēng shēng走漏风声 | 泄漏机密或消息。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5回:“今愿陛下守口如瓶,不可提起,万一走漏风声,娘娘与夫人们只道妾等巧诈,以博圣恩眷宠。” |
jīn gé zhī shēng金革之声 | 金革:兵器和铠甲。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指战争。 | 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四方无斗争金革之声。” |
dōng shēng xī jī东声西击 |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 | 明·李东阳《喻战送李永敷南归》:“子知战乎……神出鬼没,东声西击,变化而无常者,用也。” |
tūn shēng yǐn hèn吞声饮恨 | 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pō shēng làng qì泼声浪气 | 泼:泼辣;浪:放浪。泼辣的声调放浪的声势。形容撒泼的神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怕薛蟠心软意活了,便泼声浪气大哭起来。” |
rǔ shēng rǔ qì乳声乳气 | 形容说话声音象小孩子那样尖细。 | |
chí shēng zǒu yù驰声走誉 | 名声传扬。 | 明·袁宏道《钦叔阳秀才》:“三代而下,尽是此一种人,驰声走誉,比善人有恒,更觉完美。” |
dī shēng xià qì低声下气 | 形容说话时恭顺卑微的样子。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5回:“这里只苦了袭人,在宝玉跟前低声下气的伏侍劝慰。” |
shēng wén guò qíng声闻过情 | 名声超过实际。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
yì kǒu tóng shēng异口同声 | 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 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
shēng chí qiān lǐ声驰千里 | 驰:传扬。名声远播。形容声望很高。 | 晋·皇甫谧《高士传》:“段干木贤者也,不趋势力,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 |
yán wéi xīn shēng言为心声 | 言:语言。语言是表达内心活动的声音。指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 | 汉 扬雄《法言 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声忍气 | 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bīng guì xiān shēng兵贵先声 | 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声 | 犹一口同音。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
bǎi shé zhī shēng百舌之声 | 比喻唠叨、多嘴。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也。” |
yǎn kǒu shī shēng掩口失声 | 谓忍不住笑出声来。 | 明·马愈《马氏日抄·风异》:“众闻予言,将以为诞也,皆掩口失声。” |
yā què wú shēng鸦雀无声 | 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自然环境很静或形容人们默不作声;一声不响。鸦:乌鸦;雀:麻雀。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四卷:“公曰:‘鸦去无声,运何言闻?’” |
yǐn kēng gāo shēng引吭高声 | 引吭:放开嗓子。放开喉咙,高声歌唱。亦作“引吭高歌”、“啭喉高歌”。 | 倪匡《暗号之二》一:“这就是合该有事了,我由于酒兴高,所以一路“引吭高声”,唱的是“满江红”,从“怒发冲冠”开始,进屋之后,刚好唱到“壮志饥餐胡虏肉”。” |
xīn yín zhī shēng新淫之声 | 淫:淫荡。新制作的淫靡颓废的歌曲。 | 汉·刘向《列女传·孽糪传》:“新淫之声,北鄙之曲。” |
shēng shì xūn zhuó声势熏灼 | 熏灼:比喻气焰逼人。指声威气势逼人。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四卷:“当何珅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曹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
yī quǎn fèi xíng,bǎi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 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一犬吠形,万犬吠声;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
yī shēng bù xiǎng一声不响 | 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 曾朴《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声不响的闪了进来,像猫儿戏蝶一般,擒擒纵纵地把自己搏弄。” |
yǒu shēng méi qì有声没气 | 见“有声无气”。 | 茅盾《林家铺子》六:“林先生叹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方才有声没气地说道:‘让我死在那边就是了……’” |
pāo shēng xuàn qiào抛声衒俏 | 衒:炫耀,卖弄。指故意高声卖弄风骚。 | 《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本妇也在门首抛声衒俏。” |
dà fàng bēi shēng大放悲声 | 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宝钗走到跟前,见凤姐已经停床,便大放悲声。” |
bǐ jiān qí shēng比肩齐声 | 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 《三国志·吴书·吾粲传》:“虽起孤傲,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
hān shēng rú léi鼾声如雷 | 鼾:熟睡时的鼻息声。形容熟睡时鼾声很大。 | 清 李汝珍《镜花缘》:“各去睡了,不多时,酣声如雷。” |
yǐn qì tūn shēng饮泣吞声 | 泣:无声的哭;吞声:不敢出声。不敢放声大哭。 | 宋 王明清《玉照新志》第二卷:“怅然惨,娇魂怨,饮泣吞声。” |
jiāo shēng jiāo qì娇声娇气 | 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 | 鲁迅《热风 随感录二十五》:“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
shēng sè huò lì声色货利 | 货:指钱财;利:指私利。贪恋歌舞、女色、钱财、私利。泛指寻欢作乐和要钱等行径。 | 《尚书 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 |
chǎn jì xiāo shēng铲迹销声 | 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 《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
bēi bǐ zhī shēng北鄙之声 | 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 见“北鄙之音”。 |
shēng míng què qǐ声名鹊起 | 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无所表见,至洪班则声名鹊起,班中人称为戏忠臣。 |
shēng míng dà zào声名大噪 | 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 |
shēng shì hào dà声势浩大 | 浩:广大。声威和气势非常浩大。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如今宋江领兵围城,声势浩大,不可抵敌。” |
yú bó hú shēng鱼帛狐声 | 见“鱼帛狐篝”。 |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
qiǎo wú rén shēng悄无人声 | 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人的声音。指非常寂静。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6回:“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
wú shēng wú sè无声无色 | 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 | 《新华月报》1965年第9期:“影片并没有真实地反映这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而把它写得冷冷清清,无声无色。” |
bēi shēng zài dào悲声载道 | 指哀伤呼叫之声充满道路。形容苦难深重。 | 太平天国 洪秀全《誓师檄文》:“妇叹童呼,悲声载道;酷刑厚敛,怨气冲天。” |
nuò nuò lián shēng喏喏连声 | 喏喏:答应的声音。一声接一声地答应。形容十分恭顺的样子。 | 元 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闪的我孤孤另另,说的话诞诞邓邓,俺也曾轻轻唤着,躬躬前来,喏喏连声。” |
zàn shēng bù jué赞声不绝 | 连续不断地称赞。形容对人或事物非常赞赏。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七:“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
rěn qì tūn shēng忍气吞声 | 忍:忍耐。吞声:有话不敢说。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下;不能说出来。 | 元 关汉卿《鲁斋郎》:“你不如休和他争,忍气吞声罢!” |
shēng sè jù lì声色俱厉 | 俱:全;都。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 《晋书 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
liǎn shēng nì jì敛声匿迹 | 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 《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 |
bù lù shēng sè不露声色 | 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
yàn yǔ yīng shēng燕语莺声 | 燕子的语音;黄莺的歌声。原形容美好的春光。后形容女子声音宛转动听。 | 元 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
chuāi gǔ tīng shēng揣骨听声 | 原指旧时相法之一种。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听其语声,以判贵贱。后以喻牵强附会,妄加评判。 | 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一:“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
yíng shēng wā zào蝇声蛙躁 | 苍蝇、青蛙无休止地叫。比喻低劣的、无病呻吟的诗文。 | 清 钱谦益《〈范玺卿诗集〉序》:“今也生乎百世之下,欲以其蝇声蛙躁,追配古人,俪然以李杜相命,浸假而膏唇拭舌,訾议其短长,蜉蝣撼大树,斯可为一笑已矣。” |
bǎi zhuàn qiān shēng百啭千声 | 形容鸟鸣声婉转多样。 | 宋 欧阳修《画眉鸟》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tóng shēng yī cí同声一辞 | 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清·陈确《死节论》:“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冠带之伦服膺新命!” |
yǒu shēng yǒu sè有声有色 | 既有声音;又有色泽。形容表演或说话十分生动、精彩。 | 宋 汪藻《浮溪集 翠微堂记》:“其意从谓世之有声有色者,未有不争而得,亦未有不终磨灭者。” |
shēng xiāo jì miè声销迹灭 | 销:通“消”,消失。不公开露面与说话。指隐藏形迹。 | 《北齐书·魏收传》:“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 |
yī quǎn fèi xíng,qún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形,群犬吠声 | 吠:狗叫。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 《晋书·傅咸传》:“一犬吠形,群犬吠声,惧于群犬,遂至叵听也。” |
yàn guò liú shēng雁过留声 | 比喻留名声于身后。 | |
yī shǒu dú pāi,suī jí wú shēng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疾:急速,猛烈。比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办事。 | 《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kōng gǔ chuán shēng空谷传声 | 谷:山谷。人在山谷中发出音响;立即可以听到回声。比喻很快有所反响。 | 南朝 梁 萧衍《净业赋》:“若空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 |
qì bù chéng shēng泣不成声 | 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
fēng shēng hè lì风声鹤唳 |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 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yī quǎn fèi yǐng,bǎi quǎn fèi shēng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 吠:狗叫。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 梁启超《新民说》第九节:“谚曰:‘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悲哉!” |
wén shēng xiāng sī闻声相思 | 声:名声。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 | 《鬼谷子·内揵》:“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
bù dòng shēng sè不动声色 |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
mò bù zuò shēng默不作声 | 一句话也不说。 | 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
jīn shēng yù zhèn金声玉振 | 用钟发声;用磬收韵;集六音之大成。形容声音动听。也比喻德行高尚;才学卓绝;比喻文辞优美。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
huān shēng léi dòng欢声雷动 | 欢呼声像雷声一样响。形容热烈欢乐的气氛。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宋先锋大喜,传谕各门将佐,统领军马,次第入城。兵不血刃,百姓秋毫无犯,欢声雷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