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收益法评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在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中,成本收益法是一种常见的评估方法。它主要考虑的是科技成果未来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其研发成本。以下是成本收益法在评估科研成果中的一些实际应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1. 市场调查

首先,需要了解拟运用科技成果开发新产品或改进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这包括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场资料,以便预测市场容量及经济效益。

2. 市场预测

接下来,采用现代预测方法和手段,对市场调查结果进行市场前景估算,包括需求预测、供给预测和价格预测。在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过程中,折现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折现率大小直接决定了评估值的大小。

3. 结果计算

根据上述市场调查和预测的结果,可以计算出科技成果预计在未来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应当折算为现值(折现),以得到科技成果的现值评估结果。

注意事项

a. 折现率的选择

折现率的选择应当谨慎,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评估结果。通常,折现率应反映科技成果在市场上预期获得回报的风险水平。

b. 市场条件的变化

科技成果的市场条件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因此,在评估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并适时调整预测模型。

c. 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未来收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评估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并尽可能采用保守的预测方法。

d. 法律法规的影响

科技成果的定价和转让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评估过程中应当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确保评估结果合法有效。

成本法的局限性

虽然成本法是评估科研成果的一种常见方法,但它也有其局限性。例如,成本法可能会忽略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与研发成本之间的差异,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科技成果评估面临的情况是:价格评高了,企业不接受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价格评低了,则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综上所述,成本收益法在评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市场调查的准确性、市场预测的有效性、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同时,应当认识到成本法的局限性,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