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孤灯明灭,冷夜孤枕,欲睡还醒,不能思量,思量就会断肠。
天上人间,阴阳两隔,即使一诺千金也换不回原来的生活。渴盼能够相逢重聚,即使要忍耐着银河里的风波,也甘愿从头开始。
注释
烛花摇影:谓烛影晃动。
疏衾(qīn):单薄的被子。
“待不”句:谓打算不去思念对方。
碧落:青天。“碧落”是道家所称东方第一层天,因碧霞满空而称“碧落”。
一诺:指说话守信用。
银汉:银河。
耐:忍受。风波:喻指患难。愿:愿望。始:才。从:遂愿。
“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鉴赏
赏析
这首《减字木兰花》仿佛是以“七夕”为背景的怀人之作。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开篇即是烛影摇曳、似梦还醒的迷茫凄冷景象。 “烛花摇影”是一个很典型的诗词意象。宋代词人方千里《还京乐》中有句“怅画烛摇影,易积银盘红泪”,这是繁丽绮艳的花间风格。宋人洪咨夔《浣溪沙》也有句: “烛摇斜吹泪空煎。”在纳兰词中,“灯”的意象多次出现。这大概是因为“灯”在凄冷孤独之夜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有一种安恬的家的氛围。而孤独的人对青灯,则别有怀抱,心中有说不尽的万千思绪。事实上,纳兰容若在前面的许多悼亡词中,都写到了一个生活细节:“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共银釭。”妻子去世前半个月,还扶病剪灯花,以致那剪刀声在纳兰耳畔久久萦回。这个剪烛花的细节或许可以成为“烛花摇影”的解读契机。“冷透疏衾”, “疏衾”是指因一个人孤身而眠而显得宽松疏阔的被衾。“冷透”二字自是人的主观感受,因孤寂而生寒意。一个“透”字则说明心中悲凉至极。
“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烛花摇影,香消被冷。此时岂不思量,可曾相忘。这“待不思量”似是出自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许孤眠不断肠”也似从这首词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中而来。只是这里纳兰容若用的反语,其时正是思绪纷纭,孤眠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这一句纳兰容若化用白居易的《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意境甚是阔大,笔下也甚见骨力。接着,纳兰却以“天上人间情一诺”,极言对爱情的忠贞守信。这一句可以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里的“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从正面表达了纳兰容若对于爱情诺言的态度,就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一生死不渝的爱情誓言。
“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这结句显然是一个坚韧的承诺。“银汉难通”说吗了茫茫银河难渡,正是用的七夕牛女相会的典故。“稳耐风波愿始从”,银河茫茫难渡,只有忍耐着那些风波、磨难才会如愿以偿。
汤显祖在《牡丹亭》序中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纵使银河有重重阻隔,纵使银汉遥迢,岁月浩瀚,而生命却如此短暂,纳兰的这首词也恰好告诉人们爱情只有坚忍承受一切患难与波折,才会终生相随,不离不弃。
纳兰性德简介
清代·纳兰性德的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纳兰性德的诗(219篇)〕猜你喜欢
- 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减字木兰花·烛花摇影》
- 路遥山远多行役。
出自 宋代 柳永: 《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
- 有多少雄心,几翻恶梦,泪点霜华织。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 风毛雨血万人欢。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
- 正春妍,酿花天。
出自 宋代 吴潜: 《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
-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 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出自 近现代 毛泽东: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