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气轻命的成语故事
拼音zhòng qì qīng mìng
基本解释同“重义轻生”。
出处三国·魏·曹植《七启》:“是以雄俊之徒,交党结伦,重气轻命,感分遗身。”
暂未找到成语重气轻命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重气轻命)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丝两气 | 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我才离了三朝五日,儿也这其间哭的你一丝两气。” |
一命之荣 | 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二·滁阳王奉祀官》:“后人不叨一命之荣。滁阳之祭,亦仅有司岁终一举而已。” |
一命呜呼 | 清 刘鹗《老残游记》:“谁知这个女婿,去年七月感了时气,到了八月边,就一命呜呼哀哉死了。” |
一命归西 | 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儿,我不就一命归西了吗!” |
一命归阴 |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9回:“兰生一铜人横扫过去,打着穆春腰肋,一命归阴。” |
一命鸣呼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又过半年,忽然刘二感天行时气,头疼发热。正是:‘福无双至从来有,祸不单行自古闻。’害了六七日,一命呜呼,已归泉下。” |
一团和气 | 宋 朱熹《伊洛渊源录》引《上蔡语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
一文如命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此人有个毛病,啬细非常,一文如命。” |
一气呵成 | 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
一气浑成 |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以诗志别,分韵得‘秋’字,援笔立就,一气浑成。” |
一脉同气 | 《醒世姻缘传》引起:“兄弟本是合爹共娘生的,不过分了个先后,原是一脉同气的。” |
一言为重,百金为轻 | 宋·王安石《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
一重一掩 | 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
一钱如命 | 清 钱泳《履园丛话 报应 刻薄》:“其治家也,事事亲裁,不经奴婢,而一钱如命,恐人侵蚀,不利于己也。” |
一门同气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门同气,我怎么不与他出力辨明冤枉。” |
一鼓作气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一鼻孔出气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一卷:“似此不必学温韦,已与温韦一鼻孔出气。” |
万死犹轻 |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 |
丈夫双泪不轻弹 | 元·李洞《双调夜行船·送友归吴》:“丈夫双泪不轻弹,都付酒杯间。” |
丈夫有泪不轻弹 | 明·李开先《宝剑记》第37出:“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度;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
三命而俯 | 《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
上气不接下气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
下气怡声 | 西汉 戴圣《礼记 内则》:“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
下气怡色 | 《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
不分轻重 |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上级机关也不要不分轻重缓急地没有中心地同时指定下级机关做很多项工作。” |
不可轻视 | 邓小平《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这些发展的政治意义是丝毫不可轻视的。” |
不声不气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你们只想自己的爱人像旧式妇女一样,百依百顺,不声不气,来服侍你们。” |
不复堪命 | 《后汉书 庞参传》:“重之以大军,疲之以远戍……田畴不得垦辟,禾稼不得收入,搏手因穷,无望来秋。百姓力屈,不复堪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