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面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jiù tāng xià miàn就汤下面 | 比喻趁机行事。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63回:“只说是这畜牲怎么这等作变,却不晓得是天师就汤下面,奉承他这一番。” |
bù kàn jīn miàn kàn fó miàn不看金面看佛面 |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这方面的情面。 | 浩然《艳阳天》第12章:“不看金面看佛面,冲着不懂事的孩子,你得救救命啦。” |
liǎng miàn èr shé两面二舌 | 比喻在两方面挑拔。 | 宋 司马光《涑水家仪》:“凡女仆两面二舌、虚饰迭谗者逐之。” |
tiě miàn yù shǐ铁面御史 | 宋赵抃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权贵,刚直无私,人称“铁面御史”。后泛称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 | 《宋史·赵抃传》:“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
péng shǒu gòu miàn蓬首垢面 | 头发很乱,脸上很脏。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 | 《北齐书 任城王湝传》:“妃卢氏赐斛斯徵,蓬首垢面,长斋不言笑。” |
rén miàn shòu xīn人面兽心 | 空有人的外貌;品德却像兽类。形容品德极坏。 | 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披发左衽,人面兽心。” |
yīn yáng liǎng miàn阴阳两面 | 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耍两面手法。 | 浩然《艳阳天》第52章:“特别是那个阴阳两面的马之悦,跟村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明来,又跟外地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暗往。” |
lù miàn pāo tóu露面抛头 | 抛:暴露。露出头和面孔。原指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现指公开露面。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回:“倘久后此城一破,使我妻女擒往朝歌,露面抛头,尸骸残暴,惹天下诸侯笑我为无谋之辈;不若先杀其妻妇,然后自刎,庶几不失丈夫之所为。” |
bā miàn shǐ fēng八面驶风 | 驶:驾驭。形容善于见风使舵,各方面都兜得转,吃得开 | 老舍《神拳》第三幕:“八面驶风,左右逢源,真乃诸葛亮也。” |
běi miàn chēng chén北面称臣 |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
bā miàn líng lóng八面玲珑 | 玲珑:透亮;清澈的样子;也指人机灵、灵巧。原指室内各面窗户敞通明亮。后形容为人机灵;善于应付。 | 唐 黄滔《黄御史集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七面八面玲珑。” |
biǎo miàn wén zhāng表面文章 | 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 |
fěn shì chǎng miàn粉饰场面 | 粉饰:打扮,装饰。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美观 | 邹韬奋《抗战以来·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的前夜》:“在昆明的几位教授参政员,也多感觉到仅仅粉饰场面,实在没有意思。” |
xiào miàn lǎo hǔ笑面老虎 |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 李良杰《人生》:“现在,我算领教到他这微笑的厉害了——简直是笑面老虎。” |
xīn bù fù rén,miàn wú cán sè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 负:亏欠;惭:羞愧。内心没有对不起人的对方,表情也就会很坦然。 | 《新编五代史评话·唐史》:“若以爱惜库物,遭大王杀死,仆见先王于地下,面无惭色矣。” |
sù miàn cháo tiān素面朝天 | 天:是指皇上。不施脂粉而朝见皇帝。现在多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不需要化妆就敢出头露面。 |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上:“(唐玄宗)封大姨为 韩国夫人 ,三姨为 虢国夫人 ,八姨为 秦国夫人 。同日拜命,皆月给钱十万,为脂粉之资。然 虢国 不施粧粉,自衒美艷,常素面朝天。” |
chù shì miàn qiáng触事面墙 | 触:接触;面墙:面对墙。形容遇事像面墙而立,一无所知。 | 晋·姚兴《重答安成侯嵩》:“吾常近之才,加以多事昏塞,触事面墙,不知道理安在。” |
méi nán miàn běi眉南面北 | 彼此不和谐。也指分隔两地,不能相见 | 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见了这李廉使都眉南面北,多管是那相公每饥嗔的这饱喜,则为我无过犯难投牢相机。” |
yī miàn zhī kuǎn一面之款 | 见“一面之交”。 | 《宋书·诸叔度传》:“还至都,凡诸旧及有一面之款,无不厚加赠遗。” |
miàn mìng ěr xùn面命耳训 | 命:训诫。提着耳朵当面告诉他。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要求严格 | 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评》:“而对于秦始皇,也俨然就像在面命耳训的一样。” |
bái miàn rú guān白面儒冠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 |
ěr tí miàn mìng耳提面命 | 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 | 《诗经 大雅 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fǎn miàn wú qíng反面无情 | 翻脸不讲情面。形容对人的态度突然变坏;不留情面。 | 明 邵璨《香囊记》:“他也是一个君主,恐怕反面无情,那时节悔之晚矣!” |
shì miàn róng yán拭面容言 | 拭:擦;拭面:擦去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容言:听取别人意见。泛指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妇人轻丧武夫功,先轸当时怒气冲,拭面容言无愠意,方知嗣伯属襄公。” |
tíng zhēng miàn zhé廷争面折 | 廷争:在朝廷上争论;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指直言敢谏。 | 《史记·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 |
mǎn miàn hóng guāng满面红光 | 满面:整个面部。形容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2回:“舅兄今日满面红光,必有非常喜事,大约货物定是十分得彩,我们又要畅饮喜酒了。” |
miàn bù gǎi sè面不改色 | 面:颜面;色:颜色。颜容不改变颜色。形容遇到危险时从容镇静;毫不畏惧的神态。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
sì miàn chǔ gē四面楚歌 |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 《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
féi tóu dà miàn肥头大面 | 见“肥头大耳”。 | 《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引隋·侯白《启颜录·殷安》:“汝肥头大面,不识今古。噇,食无意智,不作宰相而何!” |
dú dāng yī miàn独当一面 | 单独承担或负责一个方面的重要工作。形容精神强干;有本事能力。 | 东汉 班固《汉书 张良传》:“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
pāo tóu lù miàn抛头露面 | 抛:暴露。原指妇女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封建道德认为是不体面的事)。现泛指人公开露面。 | 明 阮大铖《燕子笺 收女》第四十二卷:“人在乱离间,顾不得抛头露面。” |
yī miàn xū cí一面虚词 | 单方面所说的假话 | 《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避祸屯田计》:“明公休听外人一面虚词,欲杀某也。” |
chū tóu lù miàn出头露面 | 在人多的场合公开出现;也指在众人面前出风头表现自己;又常因出现于公共场合而出名。还指出面活动、做事、讲话。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
tóu miàn rén wù头面人物 | 指在社会上有较大名声或势力的人(多含贬义)。 | 王蒙《悠悠寸草心》:“小小的理发室也反映着人世的沧桑,何况到这里来整容的颇多头面人物。” |
miàn hóng guò ěr面红过耳 | 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
yǎn lèi xǐ miàn眼泪洗面 | 泪流得很多,冲洗着脸面。形容非常悲伤,泪流不止。 | 宋·陆游《避暑漫抄》:“又韩玉汝家,有李国主归朝后与金陵旧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
sǐ yào miàn zǐ死要面子 | 指特别爱惜自己的颜面。 | 张洁《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 |
rén miàn gǒu xīn人面狗心 | 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 《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 |
bā miàn zhāng luó八面张罗 | 形容各方面都应酬得好。 | 茅盾《手的故事》:“黄二姐虽则已过中年,却还是个八面张罗人人喜欢的角色。” |
yǒu yuán qiān lǐ lái xiāng huì,wú yuán duì miàn bù xiāng féng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 缘:缘分。有缘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会相聚在一起。没有缘分的人即使面对面走过,也聚不到一块。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4出:“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
xiào róng mǎn miàn笑容满面 | 满脸呈现着欢笑的容颜。形容内心欣喜,满脸和悦的颜色。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6卷:“张劭笑容满面,再拜于地。” |
xǐ xīn huí miàn洗心回面 | 见“洗心革面”。 | 清·钱谦益《王淑士墓志铭》:“习其反复教诲,出于至诚,莫不洗心回面,誓不忍负。” |
miàn cóng fù fēi面从腹非 | 从:听从,顺从。表面顺从,心里反对。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3回:“世兄果不嫌家伯语重,何难回头是岸,万不可面从腹非。” |
niú tóu mǎ miàn牛头马面 | 佛家语;指阎王手下的两鬼卒;一个头像牛;一个面像马。现比喻各种各样凶恶的人。 | 《楞严经》:“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 |
miàn wú cán sè面无惭色 | 惭:羞愧。脸上没有一点羞愧的神色。 | 《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若以爱民惜库物,遭大王杀死,仆见先王于地下,面无惭色矣。” |
yán luó wáng miàn qián xū méi fàng huí de guǐ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 人死后就不会复活。比喻到手的钱不会再退出来。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1回:“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那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
chóu rén jiàn miàn,fèn wài yǎn hóng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赖传珠《模范红五团的新荣誉》:“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
miàn miàn xiāng kàn面面相看 | 见“面面相觑”。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零五回:“这一言不打紧,唬得贾政上下人等面面相看,喜得番役家人摩拳擦掌,就要往各处动手。” |
miàn rú guān yù面如冠玉 | 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形容男子的美貌。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
miàn mán fù fěi面谩腹诽 | 谓当面欺诳,心怀毁谤。 | 《明史·万镋传》:“又以不得一品,面谩腹诽,无大臣礼。” |
miàn ruò sǐ huī面若死灰 |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 西汉·司马迁《史记·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
tuò miàn zì gān唾面自干 | 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 《新唐书 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
qíng miàn nán què情面难却 | 由于面子、情分的关系,很难推却。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湍制台情面难却,第二天就把话传给了藩台,不到三天,牌已挂出去了。” |
yóu tóu fěn miàn油头粉面 | 形容人打扮得俏丽妖艳。 | 元 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俺这粉面油头,便是非灾横祸;画阁兰堂,便是地网天罗。” |
qiú shǒu gòu miàn囚首垢面 | 象监狱里的犯人,好久没有理发和洗脸。形容不注意清洁、修饰。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上》:“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 |
tiě miàn wú sī铁面无私 | 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铁面:比喻刚直无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
luàn shǒu gòu miàn乱首垢面 | 犹蓬头垢面。 |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世文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
fěn miàn hán chūn粉面含春 | 粉面:指女子的面庞;含:饱含,充满;春:生意,生机。比喻和颜悦色。形容女子面容和蔼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xīn cí miàn ruǎn心慈面软 | 心地慈和,拉不下脸面。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我又是个心慈面软的人,凭心撮弄我,我还是一片痴心。” |
bàn miàn zhī jiù半面之旧 | 半面:见过面;旧:原先,引申为旧友。指只见过一面的旧交。 | 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
dāng miàn shì rén bèi hòu shì guǐ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 两面派。 | 海涛《硝烟》:“人世间是有这样一种角色——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
miàn mìng ěr tí面命耳提 |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 宋 刘克庄《拟撰科诏回奏》:“词意有未稳处,仰荷明主亲酒奎画,不啻面命耳提。” |
lú shān miàn mù庐山面目 |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 清 段雪亭《<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
bái miàn rú shēng白面儒生 |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 《资治通鉴 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
yǎng miàn tuò tiān仰面唾天 | 仰头向着天吐唾沫,唾沫还是落在自己的脸上。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 | |
miàn yù bèi huǐ面誉背毁 | 谓当面称赞,背后诽谤。 | 隋·王通《中说·关郎》:“亲朋有非义者,必正之曰:‘面誉背毁,吾不忍也。’群居纵言,未尝及人之短。” |
bèi qián miàn hòu背前面后 | 指或当面或背后。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五回:“若是一顿钯打退妖精,你看他得胜而回,争嚷功果;若战他不过,被他拿去,却是我的晦气,背前面后,不知骂了多少弼马温哩!悟净,你休言语,等我去看看。” |
fěn miàn zhū chún粉面朱唇 | 白面红唇。有时形容面颜姣美。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说着,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 |
miàn bì xū gòu面壁虚构 | 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凭空捏造。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2章:“这位名震一时的北洋派勇将,完全变成了一个面壁虚构的神话家。” |
miàn hóng miàn lǜ面红面绿 | 见“面红面赤”。 | 《廿载繁华梦》第九回:“自己进他门以来,未有半点面红面绿,他不负我,我怎好负他?” |
jīng fēng yǔ,jiàn shì miàn经风雨,见世面 | 经过许多磨难,见多识广。形容人的生活阅历丰富。 | 毛泽东《组织起来》:“我们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这个风雨,就是群众斗争的大风雨,这个世面,就是群众斗争的大世面。” |
lèi liú mǎn miàn泪流满面 | 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
miàn rú tǔ sè面如土色 | 土色:灰黄色。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 《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归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结眉额。” |
mǎ miàn niú tóu马面牛头 | 比喻各种各样凶恶的人。 | 《西湖二集 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没慈心的马面牛头,两股叉,两条鞭,恶恶狠狠。” |
chún yī hú miàn鹑衣鹄面 | 破烂的衣服,瘦削的面形。形容穷苦落魄之状。 | 清·捧花生《画舫馀谭》:“尝见某者,鹑衣鹄面,行泮宫前。” |
xiào miàn hǔ笑面虎 |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 宋·庞元英《谈薮》:“公衮性甚和,平居常若嬉笑,人谓之笑面虎。” |
bù kàn fó miàn kàn jīn miàn不看佛面看金面 |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这方面的情面。 | 王统照《银龙集·站长》:“我如果是个连长,或是个把书记官,不看佛面看金面,还有这场事?” |
shuǎ liǎng miàn pài耍两面派 | 耍两面手法,表里不一,指对斗争双方都采取敷衍的行为。 | 毛泽东《<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的序言和按语》:“反革命分子怎样耍两面派手法呢?” |
miàn miàn xiāng dǔ面面相睹 | 同“面面相觑”。 | 《清平山堂语本·快嘴李翠莲记》:“诸亲九眷面面相睹,无不失惊。” |
sì miàn pèng bì四面碰壁 | 比喻遇受阻碍或遭到拒绝。也指事情行不通或达不到目的。 | |
yǎn miàn shī sè掩面失色 | 掩:遮盖。遮着脸不敢看,脸因惊恐而变色。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 |
zhēn rén miàn qián bù shuō jiǎ真人面前不说假 | 指在真诚的人或了解情况的人面前不说假话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南康军云居山了元佛印禅师》:“真人面前不说假,佛也安,祖也安。” |
sì miàn bā fāng四面八方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卷九 学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 |
miàn hóng bó zǐ cū面红脖子粗 | 脸红脖子变粗。形容因激动、窘迫、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高阳《玉座珠帘》:“皇帝面红脖子粗地大骂言官沽名钓誉,恭王与醇王自恃长亲,渺视皇帝,话越说越多,也越离谱了。” |
zhī rén zhī miàn bù zhī xīn知人知面不知心 |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 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哥也,知人知面不知心,你道无二心呵。” |
tuàn tóu jù miàn团头聚面 | 形容非常亲密地相聚在一起。 | 《醒世姻缘传》第二四回:“合家俱到那园中石凳上坐下……团头聚面的说说笑笑,或是与儿子讲说些读过的书文,或是与女儿说些什么贤孝的古记。” |
lěng xīn lěng miàn冷心冷面 | 态度冷淡,对人没有感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识庐山真面目 | 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tiě miàn qiāng yá铁面枪牙 | 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 明 李贽《咏古》之一:“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 |
rén miàn guǐ xīn人面鬼心 | 指表面很好,内心很坏。 | |
liǎng miàn guāng两面光 | 两个面都光滑。比喻两方面都不得罪,两边做好人。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9回:“凡事不能光做一面,总要两面光。” |
bái miàn shū shēng白面书生 | 白面:形容白净;书生:念书人。①形容年纪轻、知识浅薄、阅历不深的读书人。②也泛指相貌姣好、白净的年轻读书人。 | 《宋书 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有济?” |
miàn hóng jǐng chì面红颈赤 | 见“面红耳赤”。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倘有不达时务的,捉空摘了一花一蕊,那老儿便要面红颈赤,大发喉急。” |
bā miàn yíng chè八面莹澈 | 比喻精明练达,洞察一切。 | 清 昭槤《啸亭杂录 尹文端公》:“年三十馀即任封疆,遇事镜烛犀刻,八面莹澈。” |
wēi fēng bā miàn威风八面 | 形容神气十足,声势慑人。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鄙人面奉御旨,办理‘七七’周年纪念——有人早就这样替我宣传出去了——应该是威风八面的事。” |
fěn shì mén miàn粉饰门面 | 粉饰:打扮,装饰。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美观 | 周恩来《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各级参议会、新县制等,都是粉饰门面的欺人摆设。” |
sì miàn chū jī四面出击 | 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 | 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总之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 |
miàn lěng yán hèng面冷言横 | 横:粗暴。面孔冷漠,说话蛮横。 | 高阳《清宫外史》:“格尔思表示,条约改议,外国尚有之,罪使从古未有。面冷言横。” |
chén miàn àng bèi晬面盎背 | 谓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dǎ gè zhào miàn打个照面 | 指面对面地不期而遇。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