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口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xìn kǒu kāi hé信口开合 |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 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 |
kǒu ěr bìng zhòng口耳并重 | 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 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同“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与使他人啖我而饱也,宁自啖而不足。” |
chōng kǒu ér fā冲口而发 | 不加思索地说出口来。 | 明·李贽《焚书·李温陵传》:“滑稽排调,冲口而发,既能解颐,亦可刺骨。” |
kǒu zhōng cí huáng口中雌黄 | 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 | 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
dù kǒu tūn shēng杜口吞声 |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 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
dù kǒu jué shé杜口绝舌 | 杜口:闭口不言;绝舌:不说话。闭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指十分害怕。 | 汉·焦赣《易林·否之簨》:“杜口绝舌,言为祸母。” |
dù kǒu jié shé杜口结舌 | 犹言杜口吞声。 | 汉·焦赣《易林·比之咸》:“杜口结舌,心中拂郁,去灾患生,莫所告冤。” |
dù kǒu mù shé杜口木舌 | 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
rè xīn kǔ kǒu热心苦口 | 形容热心恳切地再三劝告。 | |
chán kǒu áo áo谗口嗷嗷 | 谗:说别人坏话;嗷嗷:七嘴八舌地诽谤。形容众人以谗言诋毁别人。 | 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无罪无辜,谗口嗷嗷。” |
mù zhēng kǒu dāi目睁口呆 | 亦作“目瞪口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
yǎ kǒu wú shēng哑口无声 |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同“哑口无言”。 | 《再生缘》第三九回:“话说孟夫人听了这些言语,只气的哑口无声。” |
bìng cóng kǒu rù病从口入 | 疾病多是由饮食不慎而引起传染。又作“病由口入”。 | 晋 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yáng rù hǔ kǒu羊入虎口 | 羊落到了虎口里。比喻落入险境,有死无生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6回:“犹如驱羊入虎口耳。” |
mù dèng kǒu duō目瞪口哆 | 瞪:眼睛发愣;哆:张口的样子。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 宋·洪迈《夷坚丁志·荆山客邸》:“翻揭席荐,无所见而出,面色如墨,目瞪口哆,不能复言。” |
jīn shé bì kǒu金舌蔽口 | 比喻闭口不说话。 | 《荀子 正论》:“金舌蔽口,犹将无益也。” |
kǒu jiǎng shǒu huà口讲手画 |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 | 宋·黄庭坚《题跋》:“好学者从之请问,口讲手画,终席或至千字。” |
yǒu kǒu nán yán有口难言 | 言:说。有嘴不能把话说出来。指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把话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说出来。 | 宋 苏轼《醉醒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
wǎ guàn bù lí jǐng kǒu pò瓦罐不离井口破 | 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打破。比喻担着风险干事难免会失手。 | 明·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他是二夫人,你是伴当,你两个有这等勾当,道不的瓦罐不离井口破。” |
chún gān kǒu zào唇干口燥 | 形容说话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 | 《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
xiū kǒu xiū jiǎo羞口羞脚 | 羞:难为情。口和脚都感到害羞。形容言谈举止不大胆。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4回:“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也有言语钝拙的,也有举止轻浮的,也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的。” |
jīn kǒu yù yán金口玉言 | 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朝见天子,拜舞已毕,天子金口玉言。” |
jīn kǒu yù yá金口玉牙 | 金;玉:比喻珍贵。在戏曲和旧小说中;常说皇帝是金口玉牙;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能随意更改。现比喻说一不二。也作“金口玉言”。 | 晋 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沉默。” |
xuè kǒu pēn rén血口喷人 | 比喻用恶毒的话诬蔑或辱骂别人。 | 宋 僧晓莹《罗湖野录》:“含血喷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 |
bìng yóu kǒu rù病由口入 | 见“病从口入”。 | 《云笈七签》卷三五:“病由口入,节宣方也;生劳败静,养道性也。” |
kāi kǒu jiàn xīn开口见心 |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9卷:“圣人说话,开口见心,必不说半截,藏着半截。” |
kǒu fù zhī lěi口腹之累 | 口腹:指饮食;累:连累。指因为饮食而受到牵累。 | 汉·班固《东观汉记·闵贡》:“仲叔怪而问之,知,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 |
qián kǒu jìn yǔ拑口禁语 | 拑:同“钳”,用东西夹住。闭口不言。形容保守秘密不说。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2回:“今日贾政在席上也自拑口禁语。” |
zhòng kǒu nán tiáo众口难调 | 众人的口味很难调配恰当。比喻难以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调:调理;调配。 | 宋 欧阳修《归田录》第一卷:“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
yù bù jué kǒu誉不绝口 | 不住地称赞。 | |
zàn kǒu bù jué赞口不绝 | 见“赞不绝口”。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一回:“丁大爷听了,越想越是,不由的赞口不绝。” |
hú kǒu dù rì糊口度日 | 糊口:本是喝粥的意思。度日:过日子。勉强维持生活,打发日子。 | 《五代史评话 梁史》:“但是小生自小兀坐书斋,不谙其他生活,只得把这教学糊口度日,为之奈何?” |
shǐ kǒu jiǎo lài矢口狡赖 | 死也不肯承认。 | |
shǐ kǒu dǐ lài矢口抵赖 | 一口咬定,死不承认。 | 叶兆言《花煞》第一卷第一章:“裕顺吓了一跳,连忙矢口抵赖,咬定绝无此事。” |
jí qū áo kǒu佶屈聱口 | 佶屈:曲折、不通顺;聱口:不顺口。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 | 郭沫若《王阳明礼赞》:“佶屈聱口的古书在青年实在不易理解,只徒糜费时日。” |
xiāo yīn kōng kǒu哓音瘏口 | 犹言舌敝唇焦。形容说话之多,费尽口舌。 | 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虽然,菲封不弃,敝帚自珍,哓音瘏口,亦已三年,言念前劳,不欲泯没。” |
jiāo kǒu jiàn yù交口荐誉 | 交:一齐,同时;交口:众口一辞;荐:推举。异口同声地推荐和赞扬。 | 唐·韩愈《柳志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
sǐ bù kāi kǒu死不开口 |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 | 老舍《四世同堂》:“别跟我装蒜了,死不开口。打开天窗说亮话,你的小命攥在我手心里。” |
yǎ kǒu wú yán哑口无言 |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
shùn kǒu liū顺口溜 | 民间的一种句子长短不等口头韵文。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六章:“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几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势:上面放,下面望,中间有些顶门杠!” |
huò cóng kǒu chū,bìng cóng kǒu rù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祸:灾祸。说话不小心就会招来灾祸,吃错东西就会生病。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71卷:“谚有‘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甚好。” |
niú kǒu zhī xià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
kǔ kǒu pó xīn苦口婆心 | 苦口: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婆心:老婆婆的心肠;指好意、善意。好心好意;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泉州道匡禅师》:“问:‘学人根思迟回,乞师曲运慈悲,开一线道。’师曰:‘遮个是老婆心。’” |
xīn bù yīng kǒu心不应口 |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 | 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浑如江水流。” |
yì kǒu tóng shēng异口同声 | 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 | 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
zhòng kǒu jiāo gōng众口交攻 | 交:俱,共。许多人一起用话语攻击。 | 《明史·王应熊传》:“言陛下召应熊,必因其秉国之日,众口交攻,以为孤立无党,孰知其同年密契,肺腑深联。” |
shí zì jiē kǒu十字街口 | 十字街头。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
bì kǒu bǔ shé闭口捕舌 | 犹言瓮中捉鳖。比喻敌方已被控制,无法逃脱。 | 《晋书 张玄靓传》:“旋谓基曰:‘綝击其东,我等绝其西,不六旬,天下可定,斯闭口捕舌也。’” |
zhāng kǒu jié shé张口结舌 |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
bì kǒu cáng shé闭口藏舌 | 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 五代 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
kǔ kǒu liáng yào苦口良药 | 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 《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
huò cóng kǒu shēng祸从口生 | 指言语不慎招致灾祸。 | |
lóng kǒu duó shí龙口夺食 | 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 | 胡正《汾水长流》第18章:“眼看到了这‘龙口夺食’的麦收季节,他的麦地又多,错一天,就怕把他们到口的麦子耽误了。” |
jǐn xīn xiù kǒu锦心绣口 | 锦、绣:精美艳丽的丝织品。心里口中都像锦绣一样的绚丽多彩。形容文思巧妙;满腹文章;词藻华丽;才华横溢。 | 唐 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
zhòng kǒu shuò jīn,jī huǐ xiāo gǔ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fáng ré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过;川:河流。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川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 | 《晋书·孔严传》:“古人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wàn kǒu yī cí万口一辞 |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 唐 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
kǒu kǒu xiāng chuán口口相传 | 不著文学,口头相传。 | 宋 洪迈《夷坚丙志 黄十翁》:“汝还世五年,传吾语于人间,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乐福;作恶者万劫不回,受无间苦。令闻此者口口相传。” |
kǒu hán tiān xiàn口含天宪 | 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论》:“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 |
duō kǒu ā shī多口阿师 | 指喜欢多话的人。 | 宋·圆悟《碧岩录》卷五:“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 |
zhòng kǒu xiāo jīn众口销金 | 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见“众口铄金”。 | 汉 焦赣《易林 萃之巽》:“众口销金,愆言不验。” |
zhòng kǒu xiāo shuò众口销铄 | 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 |
jiān kǒu rú píng缄口如瓶 | 缄口:闭口不言。指说话谨慎,严守秘密。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无名氏<香遍满·闺怨>》:“想你掩耳偷铃,为你缄口如瓶。” |
kǒu sòng xīn wéi口诵心维 | 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内监·纪述内臣》:“谓内书堂进世则所进,与《忠鉴录》同立课程,使其口诵心维,可以迁善改过。” |
kǒu sòng xīn wéi口诵心惟 | 诵:朗读;惟:思考。口中朗诵,心里思考。 | 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 |
xuè pén dà kǒu血盆大口 | 指野兽凶残吞噬的大嘴。也比喻剥削者、侵略者蚕食鲸吞的巨大胃口。 | 唐 变文《叶净能诗》:“眼如悬镜,口若血盆,毒气成云。” |
suō yī jié kǒu缩衣节口 | 指省吃省穿,生活节俭。 | 宋 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农民之家,量入为出,缩衣节口,虽贫亦足。” |
bǐ fá kǒu zhū笔伐口诛 | 伐:声讨,攻打;诛:痛斥,责罚。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 清 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笔伐口诛,大声疾呼。” |
kǒu bù zé yán口不择言 | 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随便。 | 《北史 魏艾陵伯子华传》:“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 |
kǒu méi zhē lán口没遮拦 | 指说话没任何顾忌,信口胡言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一迷的将言语摧残。” |
lǘ chún bù duì mǎ kǒu驴唇不对马口 |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4回:“稍一疏神,便说的驴唇不对马口,那还有什么趣味呢!” |
kǒu huì ér shí bù zhì口惠而实不至 | 惠:给人以好处;至:到。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 | 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
shí kǒu xiāng chuán十口相传 | 许多人辗转相传。 | 茅盾《第二天》:“于是接连地来了许多十口相传的‘战报’,日本海军司令部已经被我方占领了。” |
jiàn chuān yàn kǒu箭穿雁口 | 箭:弓箭;穿:通过,穿通。比喻闭嘴不出声。 | 元·马致远《汉宫秋》:“似箭穿雁口,没个人敢咳嗽。” |
jīn rén jiān kǒu金人缄口 | 金人:铜制的人。缄口:封嘴,指缄默不言。铜人闭口不讲话。形容言词谨慎。亦作“金人三缄”。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第三卷:“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miǎn kāi zūn kǒu免开尊口 | 不必开口说什么。多表示要求不会得到同意。 | 田汉《关汉卿》第五场:“谁跟你开玩笑!这事让朱四姐出面,你就免开尊口!” |
yǒu kǒu nán biàn有口难辩 | 虽然有口;却难以分辩清楚。常指含冤受屈但又无处申诉。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孟夫人有口难辩,倒被他缠住身子,不好动身。” |
kǒu zhōng zǎo shī口中蚤虱 | 比喻极易消灭的敌人,犹如口中之虱。故又作“口中虱”。 | 《韩非子·七术》:“(王)以临东阳,则邯鄣口中虱也。” |
mà bù jué kǒu骂不绝口 | 骂声不断。 | 《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卷上:“乃令经板夹而锯之,致死骂不绝口。” |
kǒu dāi mù dùn口呆目钝 | 见“口呆目瞪”。 | 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
láng láng shàng kǒu琅琅上口 |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 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
huò cóng kǒu chū,huàn cóng kǒu rù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 指说错了话要惹祸,吃错了东西要生病。后多以强调言语必须谨慎。 | 《周易·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孔颍达疏:“先儒云: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
shǐ kǒu chāng yán矢口猖言 | 矢口:信口,随口;猖言:狂言。信口胡说。 | 清·魏源《<书古微>序》:“矢口猖言,不顾其后,其不可信者二。” |
kōng kǒu shuō kōng huà空口说空话 | 形容光说不做事,或光说而没有实际行动证明。 | 孙中山《说知难行易》:“你们广西有几百万人,不是几个人能够教得成的,也不是空口说空话可以算得事的。” |
kǒu chū bù xùn口出不逊 | 逊:恭顺;谦逊。说出的话非常不谦逊;没有礼貌。 |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16回:“他说我讹他,还口出不逊,打了我一顿,求老爷公断。” |
zhòng kǒu rú yī众口如一 |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吏部一 都给事升转》:“而谓科臣但当内擢,其最不肖者间出一二人于外,则众口如一。”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众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 |
zhòng kǒu yī cí众口一辞 |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 宋 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
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东西,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 |
kǒu chǐ shēng xiāng口齿生香 | 嘴和牙齿都有香味。比喻所读的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6回:“前者捧读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齿生香。” |
mǎn kǒu zhī hū zhě yě满口之乎者也 | 满口文言词语。指人物的书呆子气。 | 鲁迅《呐喊·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
tí xīn zài kǒu提心在口 | 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 |
zàn bù jué kǒu赞不绝口 | 赞:称赞;绝:停。不住口地称赞。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
kǒu jiǎo shēng fēng口角生风 | 比喻说话流利,能说会道。 | 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这样骂人的时候却是口角生风,不再有‘这个是’的打搅了。” |
kǒu rú xuán hé口如悬河 | 见“口若悬河”。 | 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
kǒu sì xuán hé口似悬河 | 见“口若悬河”。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
kǒu fèi mù chì口沸目赤 | 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言人之非,嗔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 |
jìn kǒu juǎn shé噤口捲舌 | 指缄默不言。 | |
kǒu qiǎo shǒu zhuō口巧手拙 | 巧:灵巧;拙:笨拙。光是嘴上能说,动手能力相当差。 |